生活夜校:金球獎最佳電影 《1917》以哪件事為背景?

20200107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生活夜校:金球獎最佳電影 《1917》以哪件事為背景(互聯網)
金球獎頒獎禮圓滿結束,戰爭片《1917:逆戰救兵》囊括最佳電影及最佳導演兩個大獎,堪稱今屆的大贏家。齋睇片名就估到,此片以1917年為背景,那一年世界正發生兩件大事,其一是俄國革命,還有就是由1914年打到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而《1917:逆戰救兵》正是以後者為背景。
這部由Sam Mendes執導的戰爭片,呈現了一對英國士兵穿越西線執行救援任務的過程。雖然電影中的主角都是虛構,卻是基於一個真實的故事而編寫。導演Sam Mendes在採訪中解釋過,這部電影是他從祖父、作家兼一戰老兵Alfred Mendes分享的戰爭故事中獲得靈感。電影的時間設定在1917年春天,地點則是西線的前線,因此要了解電影,便要了解兩個重要名詞:
興登堡防線
在1916年8月索姆河戰役中的最後階段,德意志帝國陸軍陸軍元帥興登堡與魯登道夫將軍接管了德國的軍事的指揮權,隨後即決定建造「完全新建的、超大規模的」防禦網絡,亦即「興登堡防線」(Hindenburg Line)。由於興登堡防線修築於德國前線的突出位置,德國若將兵力撤回工事中,德軍的戰線將得以縮短50公里,從而讓德軍釋放出13個師的儲備軍事力量。
Operation Alberich
1917年2月至4月期間,德軍沿着西線將其所屬部隊撤回興登堡防線。但德國不是因為戰敗而撤退,而是一個戰略決定,以鞏固他們的力量,為可能的進一步進攻行動做準備,這項行動就是Operation Alberich,由2月9日一直至3月20日,德軍在有序撤退過程中摧毀了「盟軍可能認為有用的任何東西,從電纜和水管到道路、橋樑和整個村莊」。
因此電影中兩名主角,就是在這個情況下,越過無人區,在敵人表面上被遺棄的戰壕中前行,並在滿目瘡痍的包圍下,面對德國軍隊撤退後留下的障礙,也展現了西線戰線殘酷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