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版>新聞>中港台
  • 電療危機:穴位施針注電 風險更高

    香港時間
    2015年06月30日(二) 22:02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坊間電療服務五花八門,市民應小心選擇。(設計圖片)
    1/2
    美容及按摩業界的電療服務五花八門,美容業界人士指,使用於身體作保健之用的針灸電療,因電流會流經內臟和範圍較大,相對風險較高,認為要規管儀器電流限制。有物理治療師亦指,部分病人愛用較大力度以感受電療效果,令風險大增,建議市民接受療程前應先諮詢專業人士意見。
    香港美容業總會創會主席葉世雄解釋,電療美容普遍用於臉部,透過脈衝電流「一下一下」傳到面上,將肌肉舒張、收縮,以收提升效果,這種提供「被動式運動」的儀器所釋出的電流較小。但用在理療及保健上的儀器普遍用於身體,電流相對較大,並且透過內臟,因而風險亦較高。
    葉續稱,市面「人肉導電」的方法,是先透個電療機輸出電流至「導電體」職員身上,然後連同精華素或針對痛症的材料,導入顧客身上,令其吸收,這方法相對「分薄」電流;但如電療用於針灸,在穴位施針後並注電,會流經身體多處,存在較高風險。
    「物理治療用嘅電流一般係0至80毫安,平均使用40毫安,但有病人誤以為愈大電流,身體感覺愈強愈有效,咁嘅諗法,其實存在極大風險。」註冊物理治療師陳震賢指,物理治療一般使用頭皮神經電刺激及干擾波電療,使用的機器會限制電流流量,在治療前亦會查問病人病史,有心臟病或裝有起搏器的病人都不建議做電療,而市民接受該類療程前,宜先諮詢專業人士意見。
    葉世雄認為,政府有必要規管電療儀器的電流限制,以及對有關儀器進行管制。
    感謝您瀏覽東網。請按入詳細閱讀本網站所載之使用條款及細則私隱政策聲明,並須確定您同意接受有關條款及聲明的約束才可繼續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