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打卡:傳統節日傳統慶 中秋梗要舞火龍

20150926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中秋舞火龍成為本港盛事,大坑今晚300人舉起火龍「行大運」。(吳啟偉攝)
中秋舞火龍成為本港盛事,大坑街坊已準備就緒,今晚300人舉起火龍「行大運」,穿梭大街小巷為港人趨吉避凶,即使今年邀請到荷里活巨星助興,舞火龍總指揮仍擔心近年成本上漲及青黃不接等問題,令這彌足珍貴的社區傳統,面臨存續危機。
「單係龍頭已經有成60、70斤重,大隻佬拎住頂多行到兩個舖位!」大坑火龍總指揮及統籌主任陳德輝率領街坊「紮龍」,堅持以傳統方式紮草龍:骨架以從石崗訂購的棚竹製成,全長220尺,分為31節,以多達1,200斤珍珠草紮成,舞動時插滿香燭;香燭亦需特別訂製,每枝約可燃燒30分鐘,香腳削尖,方便插在火龍上,3晚可燒掉逾7萬支;火龍由兩顆插滿香燭的龍珠帶路,龍珠內原來是沙田柚。
逾百年歷史的舞火龍傳統,原為消除瘟疫,現時每年中秋節前後3晚,大坑街坊仍帶龍巡村,祈求來年風調雨順。火龍先到蓮花宮開光,進行點睛、簪花及掛紅儀式,以安庶庇街、新村街作起點,順時針圍繞大坑舞龍。3晚舞完後,火龍沿反時針方向出巡「行大運」,並將身上香燭拔去,運至海邊拋下,寓意「龍歸天」,舞火龍盛會正式圓滿結束。
潮流興活化,舞火龍今年亦有國際著名影星曉治積曼親身上陣,揮動龍珠。對參與火龍統籌逾半世紀的陳德輝來說,就算舞火龍成功申領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仍然存在隱憂。他坦言,近年物料成本上漲,令購買原材料愈見困難,加上年輕人對舞火龍投入程度不高,收徒較難,恐怕日後青黃不接,無人繼承舞龍傳統,「你話唔驚就假!」
傳統怕被遺忘,香港珠海學院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蕭國健亦指,社會普遍認為傳統無助於經濟發展,影響青少年對太平清醮、盂蘭勝會等社區文化的了解和興趣,漸漸遭社會遺忘,建議當局需於文化政策及經濟發展之間取得平衡,提高社會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