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骨科工傷康復成效顯 工友復工率增3成

20151214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本港每年分別錄得5.5至6萬宗工傷和職業病個案。(資料圖片)
現時本港每年有近200宗工業意外導致死亡的個案,工傷和職業病則有5.5至6萬宗。中文大學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4年前開展骨科工傷康復臨床研究,由骨科醫生負責協調職業治療、物理治療等治療進展,並由社工協助受傷僱員與僱主商討復工後的工作安排,參與計劃的受傷工友平均在9個月後復工,復工率達6成,較沒有參加計劃的復工率高達3成。
中文大學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於2011年開展「MORE」骨科工傷康復計劃,為因工傷導致下腰部疼痛達3至6個月的患者進行磁力共振掃描(MRI)檢查,骨科醫生會為他們制定康復計劃,協調各專業範疇以配合治療計劃,同時中大又與非政府組織合作,由社工擔任個案經理,安排工傷評估,與僱主協調安排復工細節。
負責計劃的中文大學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榮譽副教授羅尚尉指,在本港公營醫療系統中,需要由多個專業範疇介入受傷工友的治療,容易因協調不足等問題,令治療期拖延太長,影響工友重返職場的機會。今次計劃由骨科醫生擔任協調者,彌補醫院、工友和僱主協調不足的問題,讓工友把握6個月治療黃金期。
截至去年,180名參與計劃的工友,平均於接受治療後9個月後復工,復工率64%,較沒有參加計劃的對照組別高33%。他指出,這種工傷康復模式在海外已有豐富經驗,但由於本港公立醫療體系資源有限,要全面在本港推行有一定難度。
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葉兆輝指,本港對受傷僱員的補償體系,傾向以賠償為中心,相關法例亦圍繞賠償而停滯不前,未有顧及受傷工友希望重返職場的意願,難以助他們重新融入社會。他指出,賠償與重返工作崗位並非對立面,冀政府可就有關政策做研究,建立一套融合兩者的工傷管理政策,加強對受傷工友康復治療的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