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先鋒:郊外難逃城市化 山路瀕危

20160126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不少行山友批評愈來愈多山徑被築成水泥路,與環境格格不入,築建過程亦破壞環境。
假日郊遊享受綠色生活,惟近年愈來愈多山路改闢水泥行山徑,總擺脫不了城市感覺。行山人士批評水泥行山徑破壞自然景觀,而且行水泥路及梯級易令雙腿酸軟,專家亦擔心過度人工化令山徑千篇一律,失去自然風貌,建議當局仿傚外國盡量保留天然山路。
行山友在網上指近年不單是行走難度最低的家樂徑,連長途遠足徑及郊遊徑都被築成水泥路;惟看似方便易行的水泥行人徑,與環境格格不入,築建過程亦破壞環境。在新界錦田鄉四石排青山公路附近,目前正興建行人徑,施工期間山道兩旁滿布雜物、垃圾及建築廢料,有石塊及大型水桶壓着芒草,闊逾一米的行人徑兩旁寸草不生。
記者日前與山旅學會主席石天崙走過元荃古道,石坦言行水泥路比行山路累得多。他指行山不僅是運動,而是讓人融合自然,水泥路予人格格不入之感。他憂慮更多山徑人工化,會像遊樂場設施般千篇一律,失去特色。
中國香港旅行遠足聯會主席周國強估計,八仙嶺山頂的8個峰有約6成山徑已為水泥路。他指台灣、日本及歐美國家,甚少為山徑鋪水泥,只有內地為吸引旅客,往往將登山徑變成水泥樓梯,卻因此趕走真正行山客。他希望當局在平衡安全及生態等因素後保留天然山路。
「一鋪水泥路就不能回頭!」征服過無數山峰的攀山專家鍾建民亦指,台中阿里山聞名於世,原因是當地政府在規劃上以保留天然環境為主,吸引綠色旅客,不過,本港西貢、馬鞍山、石澳龍脊等多條山路卻逃不過「水泥化」的命運,情況令人擔心。
英國土木工程師學會香港分會前會長李智明亦指,部分行人徑凸出地面,可能會形成水閘,雨水長期沖刷會淘空底部,致雨水未能灌溉下坡近路邊植物,有機會導致水土流失。他稱,修建行人徑時應每隔5至10米加設管口疏導雨水,減少對環境的破壞。
元朗民政事務處發言人指,錦田鄉原有的天然泥徑因部分毀壞及崎嶇,構成危險,故進行改善工程。漁農自然護理署發言人指,山徑出現嚴重水土流失時才考慮在部分路段舖設水泥或建造樓梯,並無計劃逐步為郊野公園行山徑變成水泥山徑。過去3年錄得4宗有關鋪設水泥路的投訴或查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