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教中:課文北方化 支持反對各執一詞

2016031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普教中」推行逾10年,惟支持及反對的聲音各異。(設計圖片)
「普教中」及「粵教中」哪個較優勝?推行逾10年的「普教中」(普通話教授中文)爭議不斷,支持及反對聲音各異。有小學生因普教中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中文成績退步,而課程使用的北方詞彙亦令其深感困擾,最後家長安排轉校。東網記者訪問50名以普教中學習的中小學生,發覺部分人摒棄廣東話的詞彙,如粟米會寫成北方詞彙玉米,沙律變為沙拉等。有學者坦言,普教中有機會使學生忽略寫作思維,未能深化所學。不過,有學生家長卻指,普教中可提升學生的普通話水平,認為「普教中」較「粵教中」優勝。
張豔璿(Annie)的八歲女兒原本就讀普教中的私立小學,惟中文不進反退,更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普教中的課文內容「北方化」,如「土豆」、「草莓」及「地瓜」等食物詞語,與港人常寫的「薯仔」、「士多啤梨」及「番薯」有別。由於普通話的名詞、形容詞與粵語不同,令小朋友容易混淆。她為提升女兒學習興趣,最後為女兒安排轉校。Annie指,女兒並非用熟悉的粵語學習語文,只以普通話拼音「硬記」詞語,有時更會出現普粵夾雜的情況。
記者日前以問卷形式,隨機測試50名在普教中學校就讀的中小學生,發覺部分人使用的詞彙偏向北方化,例如港人常說的粟米,有13名學生會寫成玉米,比例約兩成六。有37人選擇鞦韆而不填韆鞦,早前鬧出餐牌風波的沙律,亦有7人寫作沙拉;更有學生形容狗隻為一條狗或一頭狗,與港人常用的一隻狗有別。
香港教育學院中國語言學系副教授謝家浩指,普教中未必可提升學生的中文水平,反而容易導致學生傾向重視讀音,而忽略寫作思維。謝指,社會應尊重多元文化,如港人慣用的魚蛋,沒有必要寫成魚丸子,正如不會把日本傳入的「放題」寫成「任食」。對於為迎合「普教中」,不少中文課文內容採用北方環境、方言詞彙,他坦言此舉會影響學生思維。
言語治療師邵躍龍表示,普通話及粵語是兩種語言,部分普教中學生在會話及寫字方面都受到影響,「愈來愈多學生寫字同講嘢都大陸化,例如將番薯講成地瓜,薯仔變土豆。」他指在普教中下,學生會對首先學習到的北方用語印象深刻,如學懂地瓜後,或會不知道番薯是甚麼。
然而,亦有家長認為普教中可令學生的普通話水平有明顯進步。小學二年級學生家長莊先生表示,兒子用普教中學習後,普通話有進步,而家長更可以拼音教導小朋友。小學三年級學生家長陳太亦認為,相較廣東話,普通話的書面語比較豐富。
教育局發言人指,根據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15至16學年調查,有開設「普教中」班別(包括只開設一班)的小學比例約有七成二,中學則有近三成七;學校可因應校本情況考慮是否適合普教中,以及其推行步伐,「普教中」學校數目可能每年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