聾人的一天 接駁有聲世界困難重重

20160317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Angel代表聾人與一眾失明人士開會,但開會初期,手語翻譯尚未到場,她就無法參與。(賴振聲攝)
我們透過聲音認識世界、用聲音與外界溝通。但聾人既聽不見聲音,亦有口難言,要接駁有聲世界,只可靠唇讀、筆談,還有-手語翻譯員。
根據政府統計處2013年的統計數字,本港有逾15萬人聽覺有困難,但註冊的手語翻譯員只有不足10名。聾人日常生活可以透過聾人機構,找義工翻譯,但當涉及法律問題,例如要到警署報案等,就必須要找註冊的手語翻譯員幫忙。
38歲的Angel,天生雙耳失聰,雙親都是健聽人,從小父母教她用簡單的發音表達需要,長大後學習手語,並到美國升學。在美國有視像手語翻譯,與人溝通從來都不是問題,但畢業後回流香港,竟發現尋找翻譯員之路困難重重,「有問題時,我寧願瑟縮一角,如果遇上好大問題才找手語翻譯,因為很難。」
Angel經常為聾人發聲,一天她到失明人互聯會,與一眾失明人士開會討論各區的無障礙設施。每次開會,互聯會都會為Angel安排手語翻譯員,但當天開會初期,翻譯未到場,Angel就完全不知道會議的內容,只能靠讀唇猜測各人的說話,但就完全沒有辦法表達意見,直至翻譯員到場,她才可以加入討論。
而在會議後,Angel到旺角一間中醫診所看病,由於沒有翻譯員隨行,她只能用紙筆和醫師溝通,將自己的症狀寫下,醫師問到她有關大便的情況,雖然她大學畢業,但卻不明白醫師的意思,「醫師問我很多大便的情況,例如是否暢通,形狀如何等,但我不明白暢通的意思」。Angel曾經試過向聾人機構預約翻譯員,但翻譯人數太少,經常都找不到翻譯,又曾經到醫院看病,要求醫院為她找手語翻譯,結果一等就是數小時。
為聾人翻譯多年、亦是慈善機構龍耳創辦人之一的邵日贊說,我們日常學習字詞,都是透過不斷的運用,而從小父母、親人對我們的教育都是用聲音,但聾人從小到大都沒有聲音的概念,因此對不少的詞語的意思都不明白,「一個聾人中學畢業,他的認知程度其實連小學四、五年級都不如。」
邵日贊說,不少人誤以為聾人日常生活沒甚麼困難,大多用筆紙與人溝通,但事實上,當聾人拿起筆紙和別人對話時,對方大多都感到不耐煩,且當一群人聚會或交談時,根本不可能用紙筆溝通。但現時認可翻譯員不足,到底問題出在哪裡?明日(18/3)東網會有報道繼續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