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語不統一政府不支援 翻譯認可路難走

20160318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聾人的世界沒有聲音,要與外界溝通,手語是其中一個方法,而手語翻譯員就是把他們與有聲世界接駁起來的橋樑。
「可否幫助我,我想去屯門」,一句看似簡單的句子,兩個聾人手語的打法都不同。龍耳手語翻譯主任馬芬燕說,每個聾人都有自己一套手語的打法,是由於各人成長背景、文化和學歷水平等不一樣,以致對不同字詞的理解都有所不同,故演繹出來的手語都會有所不同。馬芬燕說,要成為一個好的翻譯員,最重要是要多與聾人接觸,才可了解到該聾人所打的手語,是否與自己學的意思相同。
根據政府統計處2013年的統計數字,全港有15.5萬多人聽覺有困難,但註冊的手語翻譯員不足10人。而有關手語翻譯員的評核考試,以往都是由坊間的機構籌款舉辦,而在9年前更停辦。雖然政府在2015年重新投放資源,資助機構培訓手語翻譯員,但最快要到2018年,學員才可考牌。
龍耳創辦人邵日贊說,手語翻譯員不足,除了因培訓翻譯員的資源不足,亦由於手語有多種打法,以致難以取得一套標準的評核制度,「以往手語翻譯員的認可評核試,要求考生有一定的學歷,並找一個聾人做評審,有時候這個聾人明白你的手語,但另一個聾人就不明白,以致很難訂立準則。」
經過聾人團體與政府機構多番溝通,香港復康聯會、香港社會服務聯會和勞工及福利局康復諮詢委員會在2015年共同設立《香港手語翻譯員名單》,列載本港可提供手語翻譯服務的人士。香港的手語翻譯員只要在申請當日起計,過去兩年內合共提供不少於200小時的手語翻譯服務,並持有由受僱機構簽發的證明文件,就可把個人資料加入《名單》,並與註冊的翻譯員看齊,為聾人提供服務。
邵日贊說,這安排對聾人界來說,可謂一大喜訊,而不少有心服務聾人的義工,從此都可得到認可。不過,他相信認可的翻譯員人數短時間內不會大增,長遠希望政府增撥資源,培訓更多翻譯員及發展視像翻譯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