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城我區:文化事業舉步難 文史哲書店結業

2016041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專售人文學科二手書籍的「實現會社」結業,折射出文化事業在港的舉步維艱。
書中自有黃金屋,原以為知識是青雲路的踏腳石,無奈現實卻是被視為知識起源的文史哲,經常被譏為「乞食科」、「水泡科」,惹來「畢業之後點搵食」的疑問。營業約6年、專售人文學科二手書籍的「實現會社」,4月3日結束營業,清貨期間店內貼上「10元4本」、「訂價3折」的標價,彷彿折射出文化事業在港的舉步維艱。
「實現會社」倒轉,便是「社會現實」。近年樓上書店買少見少,結業原因往往不難猜測︰高昂的租金扼殺文化空間。但書店創辦人李達寧(Daniel)表示,富德樓的業主是「良心業主」,書店以市價約三分一租金承租,虧蝕原因既可歸因於二手書籍難以控制來貨,「啲書主要係有人搬屋或者過身時上門收購,但啲書未必係客想要嘅。」但更主要的,是書店未能建立顧客群,「大廈開放時間去到8點,又夾喺兩個地鐵站之間。同埋『實現會社』塑造唔到獨特地位,有啲活動淨係得5至20人參加,連『塘水滾塘魚』都滾唔起。」
「打卡」風氣熾熱,結業消息甫在社交網站傳出,即引來大批顧客光顧,生意額之高更是前所未有。Daniel慨嘆香港人需「爆點」刺激才會閱讀,並未養成閱讀習慣,「每年書展好墟冚,好似文化盛事咁,但其實文化並未植根喺日常生活。」
「實現會社」四字亦可組合成「社會實現」。哲學系畢業的Daniel坦言,客觀環境已非一朝一夕,開辦初衷是希望帶來改變,「由第一日就好清楚,經營會好艱難。」Daniel又指,「實現會社」不只是一間書店,更提供空間予各種藝術嘗試,「有搞過電影會、詩歌發布會、藝術交流同劇場活動,亦會借個場畀民間學苑。」
曾出版不少有關社會問題的「本土研究社」亦有份合租單位,成員陳劍清協助書店善後,他指美國的獨立書店近年有復興之勢,相反香港卻是一間接一間倒閉,「呢啲『人文風景』,可能先係最吸引人嘅地方,對居民同遊客都好可惜。」惟他認為生存空間並非絕無僅有,「小書店係書籍同讀者之間嘅媒介,好似你對某個議題有興趣,職員可以按你程度介紹相應嘅書,呢樣嘢大書店未必做到。」
「希望呢一刻,只係暫時結束。」Daniel亦指,不少顧客紛紛提供經營意念,亦有人願意資助復業,「實現會社」對現實、對社會仍未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