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網透視:中環街市活化 鐘錶醫生盼留守

20160417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容始(上圖)是首批進駐中環購物廊的店舖老闆,他大半生與機械結下不解緣。 (何天成攝)
迄立中環77年的3級歷史建築物中環街市終有望活化,連接中環街市的中環購物廊一系列小商戶勢必要搬走,年近九旬的容始是首批進駐中環購物廊的店舖老闆,亦是本港少數的「鐘錶醫生」,專門上門維修大鐘,成功助不少大鐘起死回生,經他雙手維修過的大鐘比他年紀還大,動輒有過百年歷史,不少更是祖先遺物。他希望中環街市活化後可重新進駐,繼續服務一班老街坊,認為就此結束實在太可惜。
中環街市活化計劃最近獲城市規劃委員會有條件通過簡約版活化方案,終有望明年展開工程,而連接街市的中環購物廊全盛時期有17間商戶,現時僅餘8間,其中開業18年的開心公司以出售及維修大鐘為主。老闆容伯是現時少數的「鐘錶醫生」,今年88歲的他比中環街市年紀更大,見證街市建成、停用及活化,年青時亦是街市常客。容伯大半生與機械結下不解緣,6歲開始以拆解家中鐘錶為樂,長大後沒有正式入行,選擇從事維修電壓站,在機緣下,一位來自越南的同事成為他啟蒙老師,向他傳授手藝,自此維修鐘錶成為他副業,「有時覺得副業仲好過正職」。
18年前他與一位朋友合資在中環購物廊開舖,售賣煙斗、雪茄、墨水筆,8年前拍擋退休,容伯原本亦可退休享兒孫福,但他不想就此言休,「經過公園時見過老人家坐晒喺度,覺得點都應該搵啲嘢做下」。店舖自此改為賣機械鐘為主,容伯發揮專長,不時外出「睇症」,近至中環半山、遠至內地、澳門亦會上門修理,「曾經上過渣甸山一個法國人屋企整鐘,整完先知個鐘值成百幾萬」。
機械鐘是一門冷門生意,有人形容店內部分是古董鐘,容伯笑稱是「舊嘢」,現時每年他會到歐洲搜羅「舊嘢」,雖然大部分已不能使用,但每次修理完畢均被熟客搶購一空,「曾有個客有間屋專門用嚟放鐘,話廢事畀老婆話」。店內的大鐘不少有過百年歷史,有來自美國舊領事館當年棄掉的大鐘,亦有以氣壓推動的氣壓鐘,而他最喜愛並非名鐘,而是一個由朋友從美國送來,由手匠做的舊式鬧鐘,但這些都屬非賣品。
同樣是首批進駐中環購物廊的楊女士,開設精品店近20年,多年來除了認識一班熟客,近年亦有不少旅客途經。她笑稱,店舖成為「旅遊諮詢站」,賣的貨品亦已轉營,包括自製首飾及明信片,「都會唔捨得架,但拖咁多年始終要活化,如果可獲優先,都會考慮返嚟,在附近再搵舖就畀唔起租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