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查線:啦啦仔飛波跳飛機 馬拉粵語聽過未

2016050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在馬來西亞土生土長的陳圻,懂得不少大馬獨有粵語詞彙。
「飛波」、「禮申」、「啦啦仔」及「跳飛機」這些粵語詞是甚麼意思?明明逐個字拆開都識讀,但拼成一個詞又不明所以,原來這些都是馬來西亞常用粵語用詞。馬來西亞有不少華僑,日常生活會用粵語溝通。隨着粵語在當地發展,當地粵語亦衍生出當地特色、口音及用詞,與香港用法大不同,令港人讀起上來饒有趣味,就等馬拉女生教教你!
「『飛波』其實即係氣球,『跳飛機』即係非法出境、『禮申』係音譯詞,「License」牌照咁解,慢慢就演變成駕駛執照嘅意思。」剛在香港理工大學畢業的陳圻,是馬來西亞華僑。在檳城出生的她,自小已用粵語跟家人溝通,亦因此懂得不少大馬獨有粵語詞彙。
陳圻說,馬來西亞語言環境複雜,日常交際會用馬來語、英語、普通話及粵語四種語言混合使用,因此部分粵語詞來自馬來語的音譯詞,例如「羅厘」來自馬來語「Lori」,解作貨車;「Samon」音「三萬」,解作香港俗稱為「牛肉乾」的抄牌罰單。另外,當地人會叫追捧潮流、穿着特殊的青年一族為「啦啦仔」、「啦啦妹」,陳解釋是近似香港「MK仔」、「MK妹」的意思。
雖在檳城出世,但由於陳圻爸爸是香港人,她15歲便來港讀書。由一個粵語社群跳到另一個粵語社群生活,雖然不失親切感,但就經常因兩地粵語差異鬧出不少笑話,「兩地嘅語音同語法會有唔同、有時喺香港同學面前講錯咗,佢哋就會覺得好好笑。」
陳解釋,馬拉人講粵語時與香港習慣不同,會經常將第三聲的字讀第一聲,如最常用的「我」字會經常讀成「柯」;而語法又跟香港形式不同,例如「要唔要」會讀成「要無」,香港人聽起上來會覺得「唔鹹唔淡」。而她回想初來到香港時,也有聽不明時候,「初頭聽唔明香港啲獨特用語,同學講緊粗口又唔知、『M巾』都唔知係乜,不過慢慢佢哋就教識晒我,哈哈!」
兩地粵語分途發展又相互影響,一樣是粵語文化圈重要組成部分。早已視母語為粵語的陳圻認為,正因為香港有最理想的粵語環境,因此港人要繼續捍衞粵語,「其實馬來西亞的粵語環境好差,只係視粵語為「方言」,華僑間用作溝通,官方同社會唔太認受。而香港係完全可以用粵語交際嘅地方,所以會有好多有創意同生命力好強嘅新詞潮語,香港人要好好捍衞同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