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查線:火龍有兩條 解構龍型結構各有不同

20160914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無論是薄扶林村抑或大坑,相傳都是源於以舞火龍驅趕瘟疫或噩運的習俗。
今天是農曆8月14日,港島薄扶林村及大坑今晚起陸續舉行極具特色的傳統習俗 - 舞火龍。兩地火龍均栩栩如生,又同樣起源於驅趕瘟疫或噩運,不過原來差異隱藏在細節中。東網記者分別尋訪薄扶林村及大坑的火龍師傅,話你知兩條火龍,如何相同之中,又各有不同!
舞火龍習俗由來已久,古時未有文獻,難以稽考其實際起源。惟無論是薄扶林村抑或大坑,相傳都是源於以舞火龍驅趕瘟疫或噩運的習俗。靈動的火龍由上百人輪流舞動,大坑火龍會於迎月、中秋、追月三個晚上四處遊走,而薄扶林火龍則限於中秋節當晚,但場面同樣蔚為奇觀。而兩地的火龍,於儀式之後,同樣會投進海中。不過近年因為保護海洋因素,這傳統亦有所改變。
「寓意係龍歸滄海。」有近50年經驗的吳江乾師傅,每年將薄扶林村的火龍呈現人前。他自7歲起向村內製作火龍的師傅偷師,11歲便紮出自己的第一條龍。他憶述,舊時的火龍外型較為簡單,「幾個?仔自己紮條龍玩,有個口有對耳就係龍」,這些年來經不斷改良,終變成造型細緻,兼備發亮眼睛的火龍。
火龍製作大有學問,由材料以至各個動作,都有根有據。吳師傅解釋,用禾草和竹紮火龍,因為前者代表鄉土情,後者代表有節氣,而「點睛一定用朱砂,因為朱砂可以驅邪治鬼。」他續指,紮好火龍後的「參花掛紅」,則代表火龍具備靈氣靈光,方為靈獸,而製作火龍的資金,「一個人出一百幾十萬無咩意思,要全村人要齊心,每人出少少,咁先有『百家柴』嘅意義。」
大坑火龍全長220呎,龍頭由龍耳、龍髻、龍口、龍眼、龍鼻、龍角組成,若裝飾完畢則重60多公斤,龍心(即身體)分31節。與薄扶林村火龍所用材料略有不同,大坑火龍以珍珠草及榕樹氣根等製作而成。現年70歲,紮、舞火龍逾50年的大坑火龍總指揮陳德輝師傅解釋,珍珠草較為幼又堅韌,方便插上2萬多支香,營造一條氣勢磅礡的火龍,而紮一條龍需用上百多擔珍珠草。當地居民亦相信作龍鬚榕樹氣根可辟邪,更會用氣根製成手環送予小朋友。
雖然同是火龍,兩個地方的龍型亦有些微差別,例如龍耳中間的造型,以及龍角的高度。另外,不說不知道,舞火龍的分工非常細緻,大坑火龍按頭身尾分組,每一組都有兩至三個組長當指揮並負責插香。而在薄扶林村,則公眾亦可參與插香。
兩地火龍各有特色,不過,兩位師傅對傳承傳統的執著,卻是一致。陳師傅笑言,「我都想搵徒弟,最緊要係勤力,因為所有嘢都要負責。」吳師傅亦表示,「以前冇咩諗,老咗先開始覺得有種使命感要搵人接棒,將呢樣傳統傳承落去。」他希望可以覓得「龍的傳人」,繼承百年火龍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