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東:精神病標籤負面 新東輕症轉普通科

20161102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新界東醫院聯網推行「綜合心理健康計劃」至今服務近5000名病人。(曾愷欣攝)
壓力爆煲易誘發抑鬱或焦慮症,惟「精神病」負面標籤效應大,病人抗拒求診。新界東醫院聯網推行「綜合心理健康計劃」,將有輕微抑鬱或焦慮症狀、病情穩定病人轉至普通科門診,減低標籤效應之餘,並教病人「五常法」管理情緒。該計劃至今處理約5000人,部分病人完成輔導後可減少服藥。
新界東聯網家庭醫學部副部門主管梁堃華稱,每年因情緒問題求診的市民趨升,例如焦慮症求診人次由11/12年度830,增至15/16年度約1300人次。該聯網10年推出綜合心理健康計劃,針對病情輕微病人,即他們不會有自殺念頭,也無幻覺等嚴重情況。穩定抑鬱或焦慮症狀包括對事物失去興趣、失眠、無法集中精神、無法控制擔心等。
該計劃與社福機構合作,由合作機構派出輔導員駐診。所有求診市民先由家庭醫學專科醫生評估,訂定合適輔導治療,包括個人輔導或小組分享,平均接受6至8次輔導。若評估後病人屬於中度嚴重病情,先交輔導員處理,病人情況無改善,再交回家庭醫學專科醫生跟進。若評估屬高度嚴重病情,由輔導員與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共同跟進。家庭醫學專科醫生、輔導員每月與精神科醫生會面討論複雜的病人。
梁堃華稱,該計劃至今年8月共跟進約5000人,72%求診者為女性。最常見情緒問題依次為抑鬱症、焦慮症、感到抑鬱、感到焦慮及急性壓力。求診者壓力源頭包括:母親因照顧或教導子女而感困擾,又或打工仔不懂處理人際關係,更有市民擔心住宿租金貴等。
66歲的黃女士自我形容家庭幸福美滿,從未想過自己患抑鬱症。其實她不知不覺失眠長達15年,最嚴重3天3夜「望天光」。她2012年求診北區醫院精神科,「聽到精神科都唔想行入去」,雖定時服藥,但病情反覆。她獲轉介至上述計劃,「醫生聽我訴苦」,找出情緒受困原因,教導她「五常法」即常留意身體警號、常腦袋停一停、常反問自己、常備聰明卡及常分散注意力。她學會管理負面情緒,並可逐步減少藥量。
新界東聯網社區及基層健康服務總監李錦滔稱,逾2000名完成計劃的病人抑鬱或焦慮情緒得以改善,整體抑鬱症狀評分由12分降至9分。病人在社區接受輔導可減低標籤效應,此計劃有助他們盡早求醫,接受治療。
※有你最關心的醫健資訊,請瀏覽 Dr.東 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