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查線:另類醫生與書談情 修補的是回憶

20170206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說起「病人」的故事,Jennifer每每都會感觸良多,有喜有悲。
人有病可以看醫生,書「生病」又能否醫治?當封面裂了、縫線斷了、書頁破了,葬身堆填區又是否它們的必然命運?若遇上李瑞雲(Jennifer)這位「書醫生」,它們命運或許能從此不同。曾在中環開書店的Jennifer,2013年因租金貴而結業,不過她非但沒有離棄書本,反而當上了書籍修復專家。在她的眼中,修的是書,談的是情。
Jennifer自幼愛書,甚至在未識字時已在看書(其實是在看圖片)。那些年圖書館數目不多,她又並非住在圖書館附近,要看書,就只有用儲起的零用錢買書。這份感情,亦令她與書結下不解之緣。
長大後的Jennifer,原本任職跨國公司從事物料開發,其後決定「追夢」轉行賣書。由賣書人變書醫生,則要由她仍從事物料開發,駐外地工作時說起。那時,她的收入買不起保存良好,但價格較高的古董書,卻常在地攤買到小時候喜歡的故事書,發現大多都「甩皮甩骨」,曾經找人修復書籍,最後都失敗收場,於是令她萌生「自己藏書自己救」的想法。在「行醫」過程中,她更發現每本書都有自己的故事。
例如一本免費派發,只有8頁的佛經,Jennifer接收的時候,書本的封面及封底均已損壞,內頁亦已「溶溶爛爛」,靠膠紙才能勉強「成形」。這樣的一本書,或許你會覺得棄之並不可惜,但它原來是一名104歲婆婆的瑰寶。
婆婆年輕時在佛堂做義工,雖然目不識丁,但每次唸經,都會手持一本8頁的佛經。經書雖已「病入膏肓」,但卻是充滿意義。婆婆的家人希望在她離世時,可以帶着完整的佛經離開,所以把經書「送醫」。Jennifer坦言,從沒想過有人不識字,卻能對書本如此珍而重之,「幾十年都如此重視這8頁紙。」
過去亦曾有一對德國夫婦,找Jennifer幫忙修復一本沙皇時代的字典。字典由太太的祖父傳承下來,盛載着深刻的家族記憶。3000多頁的字典,大概有8成紙已經霉爛。Jennifer最後就花上11個月的時間,為那對夫婦,保留了那份回憶。
在訪問期間,Jennifer正修復一套300多年前出版,關於加拿大的歷史書,她小心翼翼將它們拿出來,問到整套書的價錢,她淡然回應:「大概是一個單位的首期吧。」如此輕描淡寫,因為對她來說,書的價值不在於金錢,而是在於主人對它們感情。
「行醫」數年,當然也有Jennifer救不回的「病人」。那時Jennifer剛開始為人修書,有位客人帶來了一本圖書館不要的書,紙質狀態較差,她又未懂洗書技術,結果只好放棄。這是她修書生涯中的一個遺憾。
面對書本的不同「病徵」,書醫生可以進行洗書、換紙、縫線、換皮等不同治療。不過「預防勝於治療」,Jennifer提醒一眾愛書之人,除了環境因素,亦要留意紙質。靚紙感比較粗糙,反而愈是白滑的紙,當中就愈多化學劑,愈難於保存。而紙質差,書頁就容易變黃、變皺、變脆。Jennifer最後補充,雖然香港地理氣候較潮濕,但只要有心,她相信每個地方都可以是護書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