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共融中文戲劇 讓學生展翅高飛

20170314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楊佩玲校長(後排左三)與部份參與共融戲劇的同學合照。
路德會聖馬太學校(秀茂坪)於上學年7月開始籌劃校園共融中文戲劇計劃,透過面試挑選了28名來自不同年級的學生作參與,當中15人擔任演員,而其餘13人則負責幕後的工作,包括為既有劇本加入新元素和對白、舞台監督、道具、音響及燈光等。楊校長笑言,起初聽到中文科老師們這個戲劇計劃建議時,很快便被當中的劇目故事及帶出的主旨所吸引,認為對學生來說別具教育意義,於是決定大力支持舉辦。
「普遍學校或許只會選資質比較好的同學參演,一來是為求有更好的演出效果,第二訓練時間上亦可以較少,但今次我很欣賞中文科老師的原旨,她們希望給更多機會予不同的小朋友,有些可能表達能力方面不是最好,又或者演出才能有待改善,但其實每個人也有不同的潛能,所以負責老師會按同學不同能力而安排不同崗位給他們,一起去成就一齣劇。」
這齣名叫《一隻翅膀的天使》作品,主角是一位天生只有一隻翅膀的缺陷小天使,她起初受盡旁人欺凌侮辱,但經過自己努力及朋友支持後,到最終能夠振翅高飛。計劃負責老師何綺文主任說,28名參與同學沒有任何演戲的經驗,所以特別邀請坊間戲劇導師鎖匙(陸永基先生)為同學作指導,而包括自己在內的四位中文科老師,計劃前期會帶領同學在平日反覆練習,到後期會負責糾正演出上的各種錯漏,例如戲服上會否有破損,或演員走位是否正確等等。
「整體來說今次同學們的參與度是非常高的,而這劇目內容主旨亦很配合現實中參演小朋友的情況。事實上,沒有人是完美的,大家都會有自身的強弱項,重點是自己要自強,然後彼此互相取長補短,正如劇中主角小天使天生只有一隻翅膀,但這只是『不同』,並非『缺點』,只要你願意振作,一樣可以美麗地翱翔。」
何主任補充,幾位資優同學在劇本創作參與部份較高,他們看過了既有的故事藍本後,會自行加上新的情節或視覺場面,例如故事後期以人翻滾代表「火山爆發」,就是由這幾位同學構思出來的;至於表演慾強同時口才佳的同學,會有比較多肢體動作戲份,藉以希望可以照顧到每個人的需要。
在導師及老師的協助下,28名參與同學按專長分工負責劇目編導、演出及幕後「台燈聲」運作部份。對於沒有任何演戲、甚至觀賞戲劇經驗的同學來說,從零到有讓他們明白演戲及幕後製作的要訣,絕對是一個艱鉅任務。戲劇導師鎖匙表示,在訓練方面,首先台前幕後會有一個綜合訓練,內容包括肢體語言、發聲、情緒及表情指導,之後會再分開不同崗位去教授,例如幕後方面會教授他們標記台位及道具設置分佈等技巧;至於演員們則會有深度發聲練習,亦會與他們探討角色設定發揮的事宜。
鎖匙欣喜說,同學們的領悟力非常高,由去年9月開始訓練至今,明顯地看到他們演出上的進步,但更令人驚喜的是大家知道一個「演員」究竟是什麼。
「我要令他們覺得自己是一個演員,所以演員道德或一些需要具備的條件,我是要他們遵守的。例如守時、綵排前要作充足預備、演員間不能勾心鬥角,要保護台前幕後每個成員等,我要他們必需明白這些守則的重要性。」
經過三個多月的訓練,從綵排所見,同學們已能流暢地在指定時間內作演出,而經校方鼓勵下,將推薦有關劇目參加今年1月「賽馬會平等共融校際戲劇比賽」以及3月「香港學校戲劇節比賽」。楊校長表示希望透過不斷的實戰演出,除了可以競逐獎項,還可以讓同學們有效建立自信心。
「負責搬道具的同學,他們數個從前就是沒有自信的小孩,但現在呢,導演一聲令下,他們便能迅速地上台放置或收回好道具,自覺去完成這個工作。同學在台上有自信地面對觀眾作演出,其他在幕後有自信地指揮同學,這是平日上課時都未必能得到的珍貴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