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查線:舊式屋邨設計前衞 美化背後有段故

2017042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公屋不少獨特設計,近年都成為市民「打卡」熱點。
舊式屋邨充滿了香港人的集體回憶,除了小店,邨內亦有不少具視覺藝術元素的美化及休憩設施,其中幾個更成為最近網民熱議的「打卡」熱點。這些設施值得欣賞之餘,原來還承載了一段關於香港房屋的歷史。
說到美化及休憩設施,就不得不提觀塘樂華南邨停車場上蓋。7幅髹上天藍色油漆的牆整齊排列,牆身中間圓形的空心位置對齊,彷似一條時光隧道。牆與牆之間亦設有長櫈,供居民休息。除此之外,不遠處的樂華商場平台上有兩幅壁畫,分別畫有西式陽台看出去的月夜,美化原本單調的牆身。同區的彩霞邨亦設置了兩個中式涼亭,配合旁邊的水池,吸引居民於亭內下棋閒聊。雖然位於長沙灣的蘇屋邨正在重建,但邨內的燕子亭卻得以保留,於亭內抬頭就能看見天花上由畫家麥榮繪畫的壁畫,將蘇屋邨附近的環境盡收於天花之上。
建造這些美化和休憩設施的原因,當然不是只為給人拍照「呃like」用,而是為邨內居民打造舒適的居住環境,背後更有一段香港房屋歷史。香港歷史研究學者爾東指,早期的屋邨分為兩大類,一是於1953年石硤尾大火後,由徙置事務處為安置低下階層而設的徙置大廈,「第二類是屋宇建設委員會興建的,比較有質素,對象是中下階層,所以休憩設施比較多。」
正因屋宇建設委員會有較多資源興建高質樓宇,而對象又是中下階層,所以可用較前衞的設計,加入更多特別的美化和休憩設施,彩虹邨正是其中一個例子,其獨特設計曾奪得香港建築師學會銀牌獎。爾東解釋這類屋邨當年吸引到很多人排隊租住,但入息要求相對較高。兩類屋邨的差別亦令大眾產生不同的期望:「正如今日我們講居屋和公屋,大家可能期望居屋的設施會好少少。」
屋建會於1973年和徙置事務處合併成為香港房屋委員會,隨着十年建屋計劃的展開,就一視同仁發展屋邨,無「靚樓」和徙置大廈之分,加上70年代開始經濟起飛,港人和政府對建屋的期望亦變高,「但到了80、90年代,大家對休憩設施的要求可能變得不一樣,如屋邨旁多了康文署的設施,對本身屋邨的休憩設施需求相對地少了。」爾東更指社會文化的改變令現時不少設施的對象變成小朋友,而且以實用和安全為首要考慮。
雖然他形容新落成的屋邨「倒模咁起」,大家會覺得有必要的設施就足夠,但對於是否要增建這類設施,又帶一點保留:「時代不同了,要求也不同,我諗將石硤尾南山邨的拱形設施(彩虹橋)放在新式屋邨會顯得格格不入,我哋會懷舊、覺得是集體回憶之餘,對新屋邨也有期望。」
-----------------
《魔法軍團Z》創新自由組裝機械人大戰!
日系機甲戰棋手機遊戲《魔法軍團Z》好評配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