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腹瀉或患克隆氏症 港人發病率廿年增7倍
2017042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中大夥拍澳洲及中國內地科研中心,研究克隆氏症與患者腸道微生物群及飲食習慣之間關連。左起為黃秀娟、病人陳先生、沈祖堯。(戴碧怡攝)
經常肚痛或腹瀉,未必是腸胃炎,可能患上克隆氏症,情況嚴重可令腸道壞死,難以根治。中文大學校長兼莫慶堯醫學講座教授沈祖堯表示,香港克隆氏症病發率名列亞洲首位,專襲年輕人,病因不明,估計與飲食、生活環境有關。克隆氏症對病人生活影響嚴重,腸道不斷發炎穿漏,有病人要整條腸切除。
中大獲180萬美元(約1400萬港元)資助,將夥拍澳洲及中國內地多個重點科研中心,進行名為「ENIGMA研究-東半球炎症性腸病腸道微生物群」研究項目,希望找出克隆氏症與患者的腸道微生物群及飲食習慣之間的關連。
沈祖堯形容,炎症性腸病成因仍是「謎」,研究項目以「ENIGMA」(謎團)為名,希望能成功解謎。團隊將花3年時間,招募克隆氏症患者及健康人士參與研究,透過跨地域合作,有機會找出不同國家及地區的克症病理成因,有助日後針對研發有效治療,預防克症。沈續指,會探索各種治療可行性,包括糞便移植方法,令腸道內好、壞細菌數量取得平衡:「將健康人士大便內含有的益菌,移植到患者身上。」
炎症性腸病是指非傳染性、慢性發炎的腸道疾病,克隆氏症是此類腸病的主要類別,專襲十幾歲至廿幾歲的年輕患者。沈祖堯指出,患者整條消化道都有機會發炎,甚至是潰瘍和出血,嚴重者會因為穿腸,引致敗血病及腹膜炎等併發症。腸道以外器官亦會出現病徵,包括皮膚紅疹、皮膚潰瘍,以及膽管狹窄等。
此症在亞洲的發病率急劇上升,過去20年間,香港相關數字上升7倍,每10萬人中有1.5人確診,較廣州為高。香港約24%克隆氏症的病人嚴重至出現肛周瘻管(因發炎潰瘍蝕穿腸道,形成洞孔侵入肛門),25%病人要在發病5年內做手術將腸道切除。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黃秀娟表示,炎症性腸病成因不明,但長期吸煙、進食快餐和預製食物,或從環境中接觸太多抗生素都有機會增患病風險。有研究指出,由母乳餵哺或家中曾飼養寵物是保護因素,有助減低發病率。腸道內好與壞的微生物數量失衡,都有機會致病。
現年38歲的陳先生(化名),16歲左右出現皮膚發炎、腳腫徵狀,後來更排便困難,多次看醫生仍未能治愈,經過中醫、灌腸治療都沒改善。2005年他的情況更惡化至肛周瘻管,「肛門跌咗嚿嘢出嚟」,翌年做手術切除部分腸道後,2007年始確診克隆氏症。他今稱,術後病情有好轉,惟去年復發,正用生物製劑控制病情。
黃秀娟表示,克隆氏症患者確診後需以類固醇、生物製劑控制病情,但此症至今未能根治,每10名病人有7至8人至少要做兩次手術。市民欲查詢ENIGMA研究或克隆氏症資料,可電郵至digestivehealth@cuhk.edu.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