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查線:曾是夜總會重頭表演 木偶劇末路?

20170623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為了推廣木偶劇,黃暉現時會到學校表演並提供短期培訓,希望學生可從小接觸到藝術。
去年台日合作的一套木偶劇《東離劍遊紀》風靡全球,令亞洲人重新認識木偶劇,加上動作流暢、栩栩如生的木偶更令歐美國家觀眾為之驚艷。台灣的霹靂布袋戲雖有名,但其實此並非台灣獨有的表演,傳統木偶劇在香港被列入非物質遺產清單中之餘,原來在70年代更是中式夜總會的表演項目之一!
傳統木偶劇可分為四種:提線木偶,仗頭木偶(又稱手托木偶)、掌中木偶以及皮影戲。香港偶影藝術中心總監黃暉指提線木偶一般有2、30條線,甚至可按需要增添。在旁人眼中,一大堆線根本分不清哪條控制哪個部分,但當落入黃暉手中,手指勾動線,木偶像是瞬間被賦予生命,做出各種動作;換上掌中木偶,一手各執一個,即席在空中上演一場打架的戲碼,黃暉動作靈活,好比《射鵰英雄傳》中周伯通的左右互搏。
不像粵劇般於香港土生土長,傳統木偶是在70年代隨內地師傅傳入香港。生長在廈門的黃暉小時候已接觸到木偶,73年移居香港後就開始跟同鄉的劇團師傅學習掌中木偶、提線木偶,到了70年代尾期,他更到湖南學習皮影戲,將之帶回香港。
「70年代香港較繁榮,娛樂事業較多,當時九龍區有4、5間中式夜總會,我們連續7年、晚晚在萬壽宮作中式表演,除此之外也在不同的商場、酒店、遊艇表演。」黃暉憶述昔日的黃金歲月,更指在大陸封閉的時期,不少華僑和台灣人都會於香港欣賞木偶劇,一解鄉愁。不過時移世易,到了80年代,中式夜總會逐漸息微,卻是另一重光景。
「80年代後這些傳統藝術慢慢沒落、消失,失去了舞台,入行的人相對來說少。老師傅轉行的轉行、過身的過身、退休的退休,只剩很少師傅繼續。」和香港不同,台灣的木偶劇發展較佳,黃暉認為是因當地鄉土氣息較濃,擁躉亦較多,廟會、神功戲、酬神等場合都可為木偶劇提供表演舞台。即使內地木偶劇市場不算大,但在內地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師傅們也可無憂地創作新劇目。
那香港呢?「香港主要是沒有靈活性的長期政策,扶持傳統藝術,令它們某日不靠政府扶持都可以保留下來。」黃暉無奈道,即使項目被列入本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亦沒有太大幫助,甚至會更添沒落感。
60餘歲的黃暉大半生投身木偶劇表演,他坦言到現在的年紀也沒打算轉行。為了改變港人認為木偶劇是古老思維的想法、而推廣木偶劇,他現時除了希望吸納更多在職年輕人學習木偶劇,更會到學校表演並提供短期培訓,希望學生可從小接觸到藝術,培養新的觀眾,令傳統木偶劇得以承傳。
-----------------
《魔法軍團Z》創新自由組裝機械人大戰!
日系機甲戰棋手機遊戲《魔法軍團Z》好評配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