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據時期奮力維持服務 東華三院展堅毅精神

2017063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東華三院於日據時期堅持醫療及部分社會服務,並有系統地保留完備的檔案紀錄,有助承傳歷史。
【特約報道】日據時期(1941-1945)的香港百業蕭條,在金融、醫療系統和公共衞生等方面無不因日軍侵華而遭受重創,東華三院作為最大的華人慈善團體首當其衝,屬下的東華東院於1941年12月8日被英軍徵用為陸軍醫院。其後香港淪陷,東華東院更被日軍佔據,東華勉強維持醫療及部分社會服務,踏入了一個困難重重、掙扎求存的空前困局。
「當時最大嘅困難係經費出現咗問題,收入少咗好多。」東華三院檔案及歷史文化總主任史秀英指,以淪陷前東華醫院1939年的經費為例,有一半即約15萬元由政府撥出,而另外一半則包括醫療服務所收取的費用、租金收入、投資所得的利息和公眾捐贈等。戰事一開始,率先失去的是政府的穩定撥款,而租金收入亦大大減少,「打仗死咗好多人,好多物業空置咗,加上就算有租客,佢哋都未必有錢交租,仲有好多係畀日本人霸咗嚟住,根本收唔到租。」
「戰前嘅香港係一個商港,好多商船同物資往來,但係喺日據時期所有經濟活動幾乎無晒。」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鄺智文指,1942年2月下旬,日本宣佈香港為日本佔領地,踏入「民政時期」,由磯谷廉介任香港佔領地總統,並銳意將香港改革為軍港,「經濟活動無晒,軍政府提出『歸鄉政策』,將所有佢認為對香港無用嘅人全部掟走。」鄺指,戰前香港人口約為180萬,而軍政府則打算「大刀闊斧」將人口減至60萬。
除了收入銳減,支出同樣是一大難題。當時日軍頒令禁止港幣流通,並以軍票取代港幣,加上日軍不斷提高軍票價格,令東華入不敷支的情況非常嚴重,靠的只是公眾捐輸和歷年的儲備支撐運作。
東華勉力維持院務數年,至1945年將臨之際,處境已極度嚴峻。「當時東華一度面臨停辦,好彩好多民眾好支持東華,一齊響應我哋嘅募捐活動。」史總主任指,東華三院為解決經費問題,曾於1945年在全港發起募捐運動,包括賣旗籌款和舉行遊藝賣物會,合共籌得近60萬元,反應遠超預期。
即使身處極度困厄的境地,東華三院依然堅持為同樣受災受難的市民服務。根據東華的檔案紀錄,醫院於日據時期堅持提供本職的醫療服務,其中一樣最重要的服務莫過於為市民提供疫苗,「當時衞生環境好差,周圍好多死屍,疫苗變得尤其重要。」鄺又指,東華堅持以有限資源提供免費和有限度收費的醫療服務,贈醫施藥,東華義莊更於整個日據時期提供服務,為所有不幸於戰爭中喪生的民眾善後。
「除咗落手落腳救助民眾,東華亦都做咗好多文書紀錄嘅工作,對歷史研究有好大貢獻。」鄺指,東華三院保留了整個日據時期的董事局會議紀錄,對了解當時院方工作狀況、民眾日常生活情況和日軍政策等歷史均有重大幫助。除此之外,東華三院又保留了廣華醫院的醫療紀錄和東華義莊文獻,有助了解當時日軍在香港進行的軍事行動和死傷情況。在顛沛動蕩的日據時期,極少有民間機構可以如此有系統及完備去保存檔案紀錄。
「睇返呢段歷史,無論對市民定係對東華嚟講,都充分反映咗華人不屈不撓嘅精神。」史總主任指,當時時局混亂,全體董事局成員不惜留任以維持東華的運作,全體員工亦同樣迎難而上,於戰事期間緊守崗位,堅持發揮慈善和人道的精神,「呢種堅毅嘅互助精神令民眾同東華可以跨過呢段咁困難嘅時期,甚至可以喺戰後迅速復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