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大小影響穿腸風險

2017072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張先生(右)接受簡單的息肉切除術,卻變成剖腹開刀,大感無奈。圖左為其兒子。
大腸鏡檢查是現行普遍診斷腸癌的方法,屬低風險醫療程序。衞生署根據外國文獻的指標指出,穿腸及出血風險發生率僅為每千宗個案少於一宗。
外科專科醫生潘冬松指出,若要切息肉,風險再高少許,約每一百至二百宗有一宗,視乎醫生經驗而定。穿腸風險與息肉大小及厚度有關。無論良性或惡性息肉,一般建議切除,避免演變成腸癌。
潘冬松又指,由腸鏡刺穿造成的傷口,醫生一般可即時發現,但如電流灼傷造成,可能兩至三日後才察覺。大部分穿腸個案能透過修補手術補救,小部分病人要切腸,更可能要在腹部開造口接駁大便袋。若太遲發現穿腸,大便可經傷口滲漏,造成致命的腹膜炎。
照腸鏡及切息肉屬日間醫療程序,大部分人術後可即日出院。不過,潘冬松表示,醫生需要小心評估病人術後出血風險,若傷口較大或擔心腸道受損,最好安排病人留院觀察。市民照腸鏡後如有劇烈腹痛,應立即求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