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東:超早產B嗆口水可致命 媽媽壓力爆煲

20170731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彭淑芬的兒子洋洋出生時僅如成人手掌般大,其後留院15個月。右下圖為洋洋2歲時與同期出生的早產寶寶合照。(受訪者提供)
早產嬰兒體形大小僅如成人手掌,器官發育遲緩,成長路上或出現不同後遺症,令父母倍添憂心。現年3歲的瑨瑨和洋洋是於伊利沙伯醫院出生的超早產男嬰,出生時體重分別僅為800克和830克,脆弱得被口水嗆到亦有生命危險。他們甫出生後即被送入深切治療部,媽媽為照顧他們不敢鬆懈,精神壓力大得令人崩潰。數名育有早產兒的家長成立互助小組,以過來人身份為作戰中的家庭打氣。
妊娠37周前出生的嬰兒即為早產,伊院每年約有300名早產嬰出生,佔整體出生人數的5%。伊院兒科顧問護師梁瑞寬說,早於26周前出生屬於超早產嬰兒,存活率僅為50%至80%,常見出現肺部發育不良和腸壞死等後遺症,需留醫深切治療部或加護病房最少15周。早產嬰出院回家前,家長需接受醫院訓練,學習家居照顧技巧。
曾經「特訓」的伊院早產嬰兒家長支援小組主席彭淑芬說,照顧早產兒沒有一刻能鬆懈,每分每秒擔心兒子能否暢順呼吸,甚至會否被口水嗆到窒息。她的3歲兒子洋洋是26周出生的超早產寶寶,需接駁呼吸機,留院15個月期間全身插滿導管:「15個月大的BB識行識走,我嗰仔連坐都有困難。」
另一名早產媽媽阿迎,曾因照顧兒子瑨瑨而過度勞累在病房暈到。25周出生的瑨瑨早被醫生診斷患腦麻痹和深度聽障等問題,需留院半年,身體四肢無法活動自如,更可能一輩子沒法開口說話叫「媽媽」。阿迎憶述,當時她每天無法自控地流淚:「醫生每次說話,我害怕得全身發抖,不知怎樣面對更壞的消息。」幸得其他早產媽媽陪伴,阿迎在病倒期間收到支援小組送上愛心湯和飯菜,支持她走過情緒低谷。瑨瑨在母親悉心照料下,現時定期接受物理治療和服藥,已升讀特殊學校的幼稚園。
早產寶寶的成長路崎嶇不平,家長經歷焦慮不安,甚至精神壓力崩潰。彭淑芬前年與數名早產媽媽組成「家友愛」早產嬰兒家長支援小組,現有約300名會員,不時舉辦聚會,互相分享照顧早產嬰兒心得,並為有需要的家庭打氣:「只要不放棄,早產寶寶也能茁壯成長。」
※有你最關心的醫健資訊,請瀏覽 Dr.東 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