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東:靠估反延治 大腸菌變大腸癌屬謬誤

2017082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大腸癌篩查可將息肉盡早切除,以防變成惡性腫瘤。(受訪者提供/資料圖片)
「辦大事」時不暢順,甚至間中發現冀便帶血,五十歲或以上的高危族或心裏一慌,難道不幸患大腸癌?據本地統計,大腸癌發病率在各種癌症中僅次於肺癌,每年約二千人因此死亡。有網站誤傳大腸桿菌可能招致腸道受損,演變成大腸息肉,引起恐慌。外科專科醫生提醒,預防大腸癌不應鬆懈,若事事「靠估」,反延誤治療。
大腸為消化系統的最後部分,分為結腸和直腸,當腸壁細胞不正常增生,出現息肉丶潰瘍或腫塊,部分可能變成惡性腫瘤。有網站誤傳感染大腸桿菌,可致大腸息肉和大腸癌。外科專科醫生陳敬安解釋,沒有科學證據大腸桿菌與大腸癌有關連。
大腸息肉成因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屬慢性炎症,估計由免疫系統丶基因或細菌變異等因素引起,患者發生大腸癌的機會高一至兩倍。與大腸桿菌引起的胃腸炎為急性炎症,兩者不能相提並論。
大腸癌常見病徵包括突然消瘦和沒有胃口等,最明顯是大便習慣轉變,例如大便呈黑色丶帶血丶腹瀉或便秘持續數星期至數個月不等,服腸胃藥亦不奏效。不少都市病例如痔瘡丶腸炎丶胃潰瘍等有類似徵狀,或令腸癌患者延遲求醫,約一成大腸癌個案發現於晚期。此外,約四成大腸癌發生於右邊的升結腸位置,患者大便未必帶血,反而出現貧血徵狀,亦可能毫無表徵。故此,五十歲或以上人士,除了每隔一至兩年應接受大便隱血檢測,亦應考慮每十年檢查一次全結腸鏡。
陳敬安建議,平日多進食高纖食物丶多吃水果丶芝士和牛奶等奶類製品,有助促進腸胃活動,減低患大腸癌風險。每周進食超過五份紅肉丶酗酒丶吸煙丶肥胖都是患大腸癌的風險因素,宜盡量避免。
大腸癌高危因素
1.患潰瘍性結腸炎等腸道慢性疾病
2.有家族病史
3.肥胖
4.吸煙
5.酗酒
6.每星期進食超過五份紅肉
7.男性
8.年齡50歲或以上
資料來源:外科專科醫生陳敬安
※有你最關心的醫健資訊,請瀏覽 Dr.東 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