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東:兒童陋習致恒齒走位 吮手指變哨牙

20170828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不論乳齒恒齒,口腔衞生同樣重要,兒童謹記早晚刷牙。(讀者提供)
小朋友六歲左右開始換牙,但一些壞習慣可能令新長出的恒齒走位、顎骨變形,影響外觀。兒童齒科專科醫生指出,日常陋習如吮手指,會令上門牙突出、下門牙推入,形成「哨牙」;兒童習慣用口呼吸,更影響口腔發育,令牙齒由正常的「U」形排列變成「V」形。若未有及早改掉壞習慣,日後或需箍牙矯正。
不少兒童為尋安全感,自小吮手指。兒童齒科專科醫生區雄安指出,他們把拇指放於上下排門牙中間,恰好把上門牙推出,下門牙推向內,於上下排門牙之間造成空隙。吸吮力度愈大、時間愈長,變形愈嚴重。家長發現子女有此壞習慣,應盡快戒除,若三至八歲仍持續吮手指,牙齒變形風險會增加。
兒童若自小患鼻敏感或經常鼻塞,習慣用口呼吸,可能改變顎骨形狀。區醫生解釋,正常情況下,舌頭放鬆時,放在上下門牙之間位置;用口呼吸的小童為製造空氣通道,舌頭下降至下排門牙後,面頰失去舌頭支撐而向內壓。久而久之,牙齒沿顎骨的排列由「U」形,漸漸內塌成「V」形,「條脷將下排牙掃到亂晒,顴骨扁塌,易引致哨牙。」
乳齒遲早轉換為恒齒,部分家長因而忽略護理乳齒。不過,區指出,乳齒蛀牙可影響日後恒齒生長位置和結構,不可忽視,「如果乳齒蛀到爛,細菌可經根部走入牙肉中嘅恒齒,令恒齒不正常鈣化,部分位置泛黃凹凸,影響儀容,日後亦增加蛀牙機會。」
恒齒剛冒出時,乳齒在牙肉「吊住吊住」,兒童或感不適。區提醒,家長教導子女刷牙時切勿避開該位置,以防牙肉發炎和紅腫。當恒齒已經開始長出,乳齒仍未脫落,形成「雙排牙」,其實此情況相當常見,恒齒一般慢慢擠走乳齒。不過,若恒齒長超過三分二高度,或已經長出個多月了,乳齒仍聞風不動,可考慮求醫檢查。小童換牙期一般是六歲到十二歲,第一隻恒齒普遍於五歲半到七歲期間長出。若到七歲半仍未有乳齒鬆脫,可能要照X光檢查。
區雄安提醒,家長若發現子女恒齒走位,出現哨牙或「爆牙」,可諮詢牙醫如何矯正或是否需箍牙,毋須等到恒齒長齊,「早少少發現,可用比較簡單嘅方法處理到,遲處理有機會成個口腔結構已經改變,或且增加矯正複雜性。」他又建議家長在子女七歲前,為他們補刷牙,因小童未必夠力和靈活地多角度清潔牙齒。
※有你最關心的醫健資訊,請瀏覽 Dr.東 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