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東:把握中風復康黃金期 半癱翁3個月可步行寫字

20171227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九旬葉伯中風後經適當訓練,四至六個月後可執筆寫大字。(關琛詩攝)
中風引起併發症和後遺症甚多,九成病人中風後四肢痙攣,近七成病人更有機會失去半邊身活動能力,影響持續時間因人而異。養和醫院物理醫學及復康科部主任周志平指出,中風後三個月至首年是「復康黃金期」,期間透過持續物理治療,可重塑神經網絡和腦部功能。有年逾九旬長者中風後半邊身動彈不得,經三個月訓練後能逐漸站立步行、寫字和進食。
香港每年約二萬人中風,約三千人因中風死亡。周志平指出,整體中風病人中,可完全康復者僅一成,其餘康復者受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例如肢體殘障甚至認知能力下降,需住療養院或由家人照顧。他說,不少病人只着重中風後三個月的復康訓練,之後可能逐步減少甚至中止,做法不理想。
周志平說,中風後神經功能回復過程分為兩階段。中風後首數星期至三個月,腦部缺氧情況漸改善,腦水腫、腦出血、腦壓漸回復正常;數月至一年是「復康黃金期」,腦內結構功能逐步重組,透過物理治療、職業治療等可訓練未受損的神經網絡,替代受損神經組織的功能。
養和醫院物理治療師高銘麗舉例,「束手誘導」治療方法是強制病人未受中風影響的一隻手戴手套,鼓勵病人每日用「中風手」活動兩至三小時,訓練「中風手」未受損的神經。經持續三個月訓練,病人可逐步自行綁鞋帶、用筷子進食、寫大字。但她提醒,「中風手」接受訓練前需具備一定活動能力,例如能檢起網球,一般在中風後半年可於物理治療師指導下訓練。此外,機械人步態訓練等可同時進行,改善中風康復者步行能力。
年逾九旬的葉伯今年一月中風,被送往公立醫院搶救,出院後右邊身乏力,只能以左手穿衣服,如廁和洗澡都需要家人幫忙,以輪椅代步。他在病發後三星期到養和醫院接受復康治療,訓練四至六個月後可用右手寫字;現時可用右手執筷子夾小物件,自行用扶手上落一層樓梯。除物理治療外,葉伯同時接受康復科專科、職業治療、言語治療、義肢矯形及足部治療。
中風病人面對的風險
併發症或後遺症/佔中風病人百分比
四肢痙攣/80%至90%
半邊身活動能力下降/60%至70%
肩部及手臂疼痛/50%
出現抑鬱症狀/50%
中風後初期有吞嚥困難/50%
營養不良/20%
資料來源:養和醫院
※有你最關心的醫健資訊,請瀏覽 Dr.東 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