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東:骨折術後感染恐截肢 清異物消毒減風險

2018021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較長的腿骨骨折或需以支架貫穿整支骨作固定。(陳章存攝)
骨頭折斷碎裂,除了要把斷骨扶正固定,醫生更要留意細菌感染,否則感染嚴重失控,病人駁回手腳仍可能因感染截肢。醫院管理局骨科服務統籌委員會主席李淵粦表示,高處墮下、交通意外等猛烈撞擊導致的骨折最難處理,尤其皮膚爆裂、傷口見骨的開放式骨折,令環境中「污糟」泥塵、汽車金屬零件摻入病人皮肉,把細菌帶入脆弱傷口,即使多番清洗傷口及處方抗生素殺菌,病人感染風險仍達二至四成。
李淵粦指出,創傷性骨折的撞擊能量愈高,術後感染風險隨之增加,處理方法亦不同。不見骨的閉合性骨折感染風險約百分之一,若皮下脂肪或其他軟組織受創、血管破裂造成瘀血,都會增加感染風險,「撞擊將纖維打爛晒,養啲菌出來」。若骨折嚴重,例如骨骼錯位,須開刀清走碎骨、把骨頭放回原處及固定,開刀傷口及用作固定的螺絲、鋼板,都有機會令細菌乘虛而入,因此要嚴格消毒。
若傷至見骨的開放性骨折,感染風險大增至二至四成。李淵粦解釋,斷骨一插穿皮膚,黏附於皮膚表皮和外界細菌可直接走入傷口,「一大堆菌入咗去(傷口),要想辦法攞番出來。」感染風險視乎傷者身處環境有多「污糟」,較多病菌的環境包括泥地、河流、海水,「飲醉酒由三樓跌落花園地上,海水有創傷弧菌,可造成食肉菌感染。」交通意外亦可把汽車金屬零件、馬路沙塵帶入病人傷口。
為減低感染風險,骨折傷者接受手術固定斷骨,要同時清走傷口內的異物和壞死組織。但李淵粦指出,有些異物體積太小,難以完全清除,部分病人術後四十八小時需再洗一次傷口。醫生同時會「大包圍式」處方抗生素殺菌,待傷口樣本種出細菌種類,再處方針對性抗生素。即使傷口愈合,三個月至半年內仍有機會出現延後感染,因放入體內固定斷骨的支架、螺絲等工具或積聚細菌。當病人斷骨愈合復原,一般再開刀抽出支架,以免日後感染。
傷口受感染,可於一至兩天內出現紅腫、發燒、血中毒及血休克,若細菌入骨,可致慢性骨膜炎,萬一傷口感染完全失控,病人或需截肢保命。
※有你最關心的醫健資訊,請瀏覽 Dr.東 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