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生越洋實習譯拉丁文墓碑 學生每事問開眼界

20180321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趙嬿鎔(左)與實習時的主管於博物館合照。(受訪者提供)
西九文化區將為港人帶來更多博物館體驗,但香港博物館人才培訓卻需加強。中文大學人類學系有學生在二年級時到外國的博物館實習,不但有機會親身參與展覽準備工作,還接觸了文物考古,協助博物館建立數據庫等。實習不但令港生大開眼界,亦豐富了其對博物館工作的認識。
就讀中大人類學系4年級的趙嬿鎔前年赴澳洲悉尼大學的博物館實習,她在本科生課程中選修了考古學理論相關課程,得知有澳洲The Nicholson Museum的實習生機會,便決定前往,除在博物館做接待、收銀等工作,亦接觸了文物考古及翻譯。
趙嬿鎔表示,當時博物館有古埃及和古羅馬為題的展覽,其中一個部分就以樂高積木呈現龐貝古城。由於到該館參觀的華人愈來愈多,為免只有英文標示,她便負起將展覽說明翻譯成繁體和簡體中文的工作,翻譯時,需在學術和淺白的解說字句中取得平衡,甚為困難:「太學術嘅話,參觀者未必明白,但又不可以抹殺它(龐貝古城)嘅學術(價值)。」
趙嬿鎔還有份將意大利南邊沿海地帶發掘的拉丁文墓碑作翻譯,由於從未學習拉丁文,即使主管已向她提供一些指引,仍不足以應付翻譯工作,她自行翻閱一些中國考古、與墓碑相關的中文學術研究報告。實習中,趙嬿鎔還要協助博物館建立數據庫,也曾戴上手套接觸文物,最特別的是一個古羅馬時代的戒指模具,她可以清楚看到戒指上與龍相似的圖案。
親身在博物館實習的經驗,讓她觀察到澳洲和香港博物館文化、生活模式和教育制度的分別,如當地小學生參觀博物館時會「每事問」,學校課程內容也有涉及希臘神話的內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