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電倡建海上液化天然氣站 環評指江豚會避開施工區

2018061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中電研興建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
為配合政府逐步增加天然氣發電的政策,中電發表報告建議在香港水域設置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而為興建海底天然氣管道,需進行超過50萬立方米的挖泥作業,以連接龍鼓灘發電廠及南丫發電廠,有關項目的法定環境影響評估研究經已完成,並於今日(15日)起展開為期30天的公眾查閱程序,至下月14日止。
中電估計項目造價達數以十億港元,屆時將在海上興建一座長500米、闊50米的雙泊位碼頭,亦需建造1艘裝有液化天然氣儲存設施,和再氣化裝置的浮式儲存再氣化裝置船,並配備為浮式儲存再氣化裝置船和液化天然氣運輸船而設的繫泊設施。中電另須建設2條海底天然氣管道,從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分別連接至龍鼓灘發電廠和南丫發電廠,項目預計在明年動工,整個施工階段需時約21個月,在2020年底開始商業營運。
環評報告指出,預計海洋哺乳類動物會暫時避開正在海上施工的地區,並會在這些活動停止後重回,其中江豚與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地點使用的生態環境重疊,而江豚通常全年都在大嶼山南部海域出沒,但在旱季、即12月至5月出現的次數較多,範圍亦較廣。江豚經常使用的是大嶼山南部一帶海域,特別是介乎索罟群島和石鼓洲之間的海域,而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的地點介乎於這些動物所用的海域的南面邊緣。
珊瑚群落方面,實地調查發現,在評估區內只有零星的石珊瑚、杯形珊瑚和八放珊瑚,覆蓋率很低,但距離連接龍鼓灘發電廠海底天然氣管道鋪設路線略遠的白洲則屬例外,該處有低至中等覆蓋率,有約6至30%的八放珊瑚。綠海龜主要的產卵地位於深灣及南丫島南面,距離擬議的南丫發電廠海底天然氣管道路線多於4公里。
在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地點,包括安全區的500米範圍內錄得其中4種具保育價值的物種紅嘴鷗、黑尾鷗、褐翅燕鷗及白腰燕鷗。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發聲明,強烈反對於索罟群島鄰近水域建設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該會海洋保育副總監李美華表示,有關計畫對附近一帶水域的海洋環境構成嚴重影響,威脅中華白海豚和江豚,亦會嚴重削弱海岸公園的保育成效。她解釋,水底打樁工程發出的噪音,會影響海豚的發聲及回聲定位能力,增加牠們的壓力及撞船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