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日報A1:類鼻疽潛伏水土 逾三成患者喪命

20181121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披着感冒或傷風外表的「隱形殺手」類鼻疽病菌悄悄扎根香港!經由污水或土壤傳播的類鼻疽一向只在東南亞及熱帶地區流行,香港情況一直被忽視。一份剛發表的最新研究揭示,本地類鼻疽個案過去二十年不斷上升,已成風土病,一旦中招可造成致命的菌血症及肺部感染,本地個案死亡率逾三成,高於其他流行地區。研究專家估計,近年暴雨天氣加劇是導致類鼻疽活躍的主因,預計感染人數陸續上升;惟衞生署未將類鼻疽列為須呈報傳染病,令醫生警覺性下降。
類鼻疽是由伯克氏菌引致的傳染病,可感染人類及動物,人類主要透過接觸致病原的污水或泥土經傷口感染,或食用受污染的水或食物經消化道感染,但不會人傳人。類鼻疽潛伏期可由短短幾天至長達數年,加上症狀與傷寒或肺結核相似,患者同樣會發燒、氣促或肌肉痛,容易被忽略或誤診。不過,類鼻疽患者較易出現持續高燒,即使服抗生素後症狀有所紓緩;惟一旦停藥,高燒又再翻發。
由各公立醫院及大學的傳染病專科醫生共同組成的研究團隊,翻查過去的類鼻疽入院個案,發現香港首宗錄得的人類感染個案在一九八三年,之後個案開始上升,過去廿年共錄得六十一宗類鼻疽個案。以每五年作為計算,過去五年(一三至一七年)錄得三十多宗個案,較○八至一二年增近一倍,更比九八至○二年激增十五倍。雖比其他流行地區未算多,但大部分個案證實為本地感染,並有持續出現趨勢,反映類鼻疽已成為風土病。
這些個案當中,七成二患者為男性,年齡中位數是六十七歲,有三宗屬兒童個案。大多數患者都是免疫力低、患糖尿病或接受免疫抑制治療的人士。中招的患者超過六成併發菌血症,四成三有肺部感染,兩成三有深部器官膿腫。本地個案死亡率達到三成一,主要由菌血症導致;其他發達地區的死亡率僅一成四至一成八,研究估計與香港人口老化、患者年齡較高有關。
參與研究的香港大學內科學系教授孔繁毅表示,類鼻疽以往個案多發生在鄉郊地區,城市地區的發病率一般較低。惟值得留意的是,在城市化地區中,於地盤工作或長期接觸泥土或大自然水源的人較易中招。此外,稻田亦是高危地方,雖香港現時較少稻田,但不少年輕時曾下田耕種的上一代農民,有機會年輕時已感染,年老後抵抗力下降才發病。
早在四年前,港大已有研究抽驗一間海洋水族館逾一千四百個泥土樣本,發現百分之六點八的樣本驗出類鼻疽病菌,反映類鼻疽早已在港扎根。孔又推斷,受全球暖化影響,香港暴雨天氣加劇,而類鼻疽病菌在濕潤泥土最活躍,尤其雨季,為類鼻疽形成有利繁殖條件。在未來,因應極端天氣發生率繼續上升,極端降雨只會令類鼻疽疫情持續蔓延。
各界剖析香港沉淪禍因,即上東網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