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網透視:改造害菌基因分解塑膠 兩中五生奪國際獎

20181208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團隊研究出可使用經基因改造的大腸桿菌,分解膠樽等PET塑膠垃圾。(黃偉邦攝)
近日基因改造嬰兒事件引發全球科學界道德爭論,但其實基因工程科技亦可為社會帶來好處!聖士提反書院2名就讀中五的「少年科學家」,帶領團隊利用經基因改造的大腸桿菌將塑膠分解,期望解決地球塑膠氾濫問題。團隊用了9個月時間研究,有時一餐只吃一份三文治便埋首做實驗,充滿熱誠和拼勁。他們將塑膠分解成二氧化碳,再轉化成可產生能源的甲烷,今年10月他們到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參與「國際基因工程生物機械競賽」,最終奪得銅獎。
中五生鍾峻豪和黃頌軒一直對科學抱有濃厚興趣,發現日常生活的塑膠問題嚴重,引發他們思考回收以外的方法解決難題,便帶領其他同學進行研究。鍾指出,科學界早已發現一種可以分解PET塑膠的細菌,惟效率太低。他們翻查了大量的相關文獻後,發現有人曾提出可將具分解塑膠功能的基因,移植至繁殖速度快的大腸桿菌,不過過程中會產生出溫室氣體二氧化碳,對環境依然有害,於是他們再想出結合其他研究,用經過修改的固氮酶將二氧化碳轉化成可產生能源的甲烷。
為了確立理論基礎,黃稱團隊用了近半年時間翻閱相關文獻,然後花近3個月在實驗室中反覆嘗試基因合成,他們放學後就在實驗室工作至晚上10時,暑假更朝九晚五工作。
鍾指,需要合成一段長達一萬鹼基對(基因單位)的基因片段,相當複雜,「基因只係喺支試管入面,咩都見唔到,操作嗰陣都係將一支唧落第二支,睇吓幾個鐘之後有無變化,好多未知之數,要不斷重複做同嘗試」,而每次的基因合成實驗長達3日,他們製作約150個樣本後,終成功做出所需基因片段。經與世界各地340多支大專及中學隊伍比併後奪獎。
本身為校友的港大公共衞生學院副教授陳志偉,在研究過程中提供不少建議及借出實驗室,他欣賞2位少年科學家對科研滿腔熱誠,並稱讚他們掌握的技術、思維與研究生甚至博士生相差無幾。他慨嘆香港有良好的研究配套,但缺少有興趣做科研的年輕人,認為應從小培養學生對研究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