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水域珊瑚範圍縮小 健康指數連跌兩年

20181208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今年「珊瑚礁普查」於6月展開。
海洋污染危及珊瑚生長,漁護署公布今年「珊瑚礁普查」結果,香港水域的珊瑚覆蓋範圍比去年縮小,而反映珊瑚健康狀況的珊瑚色素平均指數更連續兩年下跌,但漁護署指,香港整體珊瑚仍屬健康良好。
今年「珊瑚礁普查」於6月展開,為期4個月,範圍涵蓋香港東部水域最多珊瑚生長的地方,由北面的東平洲一直伸展至南面的果洲群島,33個普查地點中,9個位於海岸公園,包括海下灣、印洲塘及東平洲。
結果顯示,各地點的珊瑚覆蓋範圍介乎13%至78.1%不等,當中錄得珊瑚覆蓋率逾50%的地點只有17個,比去年的20個少,而錄得最高珊瑚覆蓋範圍的地點是橋咀洲北,達78.1%,但該處去年錄得的珊瑚覆蓋率為83.5%,下跌了5.4個百分點。
至於反映珊瑚健康狀況的珊瑚色素指數,今年9個評估地點的指數範圍介乎3.33至4.28,平均為4.04。該平均指數已連續兩年下趺,去年平均指數為4.09,而前年平均指數為4.11。漁護署指,今年錄得的珊瑚色素平均指數仍高於一般平均值,顯示珊瑚健康狀況良好及持續穩定。普查亦發現個別地點有珊瑚白化和棄置魚網,但只屬輕微。
是次普查亦發現20種與珊瑚有密切關係的指定指標物種,包括魚類和無脊椎動物,最常見的有海豬魚、石斑、蝴蝶魚、海膽、海參及寶貝螺;在西貢牛尾海和香港東北水域,錄得較多數量的相關物種有石斑、海豬魚、火點和細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