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歷史建築計劃申請急跌7成 學者批局限太多

20181222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虎豹別墅為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下的項目之一。
政府自2008年起推出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招請非牟利機構作為政府歷史建築營運者,獲選機構能以極低租金租用建築,活化建築工程的顧問費用、建造成本及開幕初期的營運開支亦由政府負擔,至今持續推行至第5期。有學者直指計劃局限多多,如建築物位置偏遠等,導致坊間反應冷淡,形容現時絕對是進一步優化香港保育歷史建築政策的時候。
香港大學建築學院助理教授余家聲今(22日)於電台節目表示,從5期計劃的申請書數量反映,非牟利機構的反應由熱烈轉趨冷淡。翻查資料,申請書數量由第一期的114份下降至第五期的34份,跌幅達7成。
余批評活化計劃的建築物位置通常較偏遠,樓宇狀況亦較一般。計劃令營運者變相成為歷史文物的監護人,肩負照顧歷史文物的責任,他以第一期活化計劃為例,指當中營運者能做到收支平衡的例子「少之有少」。余認為營運者並非缺乏營商經驗或能力,但要賺取足夠收入,應付歷史建築的維修支出及員工薪金絕非易事,指計劃成效參差歸根究底是市民參與度不足而致,社會亦缺乏欣賞藝術的氣氛。
他呼籲大眾判斷活化項目是否成功,不應該以經濟利潤作量度標準。他指,若有活化項目入不敷支,但能為附近的居民提供一個為腦袋供給新養分的地方,質疑政府是否應為這些新增「社會裨益」提供津貼。
《施政報告》提及第三期活化計劃的3個項目預計於今年年底投入服務,包括必列啫士街街市、前粉嶺裁判法院、虎豹別墅。政府在保育歷史建築基金的資助範疇下,繼續與獲選的非牟利機構合作,推行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首5批建築物的活化項目,並審批維修資助計劃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