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年前醫生唔識川崎病 延誤診治影響青年一生

20190119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川崎病患者李樂麒(左),因當年不幸延誤診治,一生都受心血管疾病困擾。(陳沅彤攝)
川崎病是最常見的兒童後天心臟病成因,及早診斷有助減低心臟併發症的風險。該病發病高峰期集中在6個月大至5歲的幼兒階段,會令患者全身中型血管急性發炎,而冠狀動脈的發炎情況尤為嚴重,約35%患者會因而引發冠狀動脈瘤。現時全港10萬名兒童中,約有70至90人患有川崎病,比20年前增加近1倍。
今年26歲的患者李樂麒,因當年不幸延誤診治,一生都受心血管疾病困擾。其母李太稱,樂麒3個月大時突然發高燒,並在第2天出紅疹,她立即帶兒子到私家醫院求醫,奈何當年醫院對川崎病認識不足,只當普通發燒。一個月後高燒仍然不退,醫院進行心臟掃描後發現情況不妙,轉介至伊利沙伯醫院才確診患上川崎病。
樂麒指,受該病影響,自小接受心導管手術,中學時期更因藥物無法控制病情而要「通波仔」,至半年前又再進行「搭橋手術」。他長大後到私家診所求診談起病歷時,發現不少醫生不認識此病,故希望社會有更多認知,了解此病可影響深遠。
香港兒科心臟學會前主席吳彥明指,川崎病成因不明,但有遺傳傾向,若父母或兄弟姐妹曾患上,發病率會以倍數上升。病徵包括持續發高燒5天或以上、兩眼結膜充血、嘴唇紅裂或出現「草莓舌」、面部及手腳皮膚出紅疹、頸部淋巴核發脹及手腳紅腫,若患者持續5天發高燒及出現4種病徵,便可診斷為典型川崎病,醫生會透過血液檢查及心臟超聲波等幫助確診。
不過,若兒童及時得到診治,併發冠狀動脈病變的機會可大大降低。該學會主席李淑嫻指出,若患者在發病的5至10天內透過靜脈注射血清免疫球蛋白,患上冠狀動脈血管瘤的機會可減至5%,醫生亦會為患者處方亞士匹靈。她提醒患者,即使獲得及時治療,仍需一生持續監察病情發展。
為提高社會對該病的認識和關注,香港小童群益會及香港兒科心臟學會由今日(19日)起至下周六(26日),舉辦「香港川崎病認知周2019」,包括專業研討會和家長講座等,冀家長對該病有更多認知,防患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