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業萎縮僅剩43豬農 推本地黑毛豬成新出路

20190205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有豬農引入黑毛豬,希望能建立本地品牌形象。(漁農自然護理署提供)
本地豬農愈來愈少,有業界人士指香港高峰期有一千七百多戶豬農,但隨着發牌政策及城市化等因素,現時僅剩四十三戶豬農,他們每日大概向市場提供三百隻豬,佔整體市場約百分之六至九。業界指,豬農生存環境一再縮小,未來或要考慮與其他豬農合併發展,促當局盡快推動農業專區。另有豬農另闢新路,推出本地黑毛豬。
香港豬肉逾九成為進口豬,大多來自內地。香港禽畜業聯會主席莊忠平表示,香港一隻豬大多養到一百卅公斤才推出市場,比內地豬重卅公斤左右,故若計算重量,本地豬佔市場約百分之八至九,逐隻計算則佔百分之六至七。他透露,本地豬農在八十年代曾輝煌一時,當時最多有逾一千七百多戶豬農,後來因環保條例及發牌制度的推行,豬農大減至二百五十戶左右。直至O六年,當局以發放特惠金形式鼓勵豬農自願退還牌照,令豬農數量減至四十三戶。
對於業界一再縮水,莊指與城市發展有關,因營運豬場難免傳出臭味,造成環境問題,而且「啲樓愈起愈近」,引起居民投訴。他指現時政府牌照條例規定相當嚴苛,如需遵守環境保護署有關處理廢料的規定,令豬農工作步步為營。莊又稱,若要搬遷豬場,其申請手續更加繁複,因應農場大小規模不同而有不同規定,又要經過多個部門審批,並說︰「甚至要地區人士同意至搬得入去,即係玩死農場啫!」
豬場生存環境一再遭到壓榨,莊忠平指有豬農數年前從台灣引入黑毛豬種,推出本地黑毛豬。黑毛豬較受港人青睞,而其生長時間較白豬長,「一胎都生得冇咁多」,故市場價值較高,會貴白豬三成左右,因此有不少想改變品牌形象的豬農都傾向培植本地黑毛豬,並可以推廣自家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