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故:舞獅隊減開支「裁走」大頭佛 本地師傅Emoji化保傳統

2019021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陳澧祥(Paul Sir)從小便跟爸爸學製大頭佛,亦見證港式大頭佛的發展歷程。(張德輝攝)
新年睇舞獅,喜氣洋洋,威武非常;獅前的大頭佛,動作諧趣,又是否會更引起你注意?然而,大家對這個「他」又有幾多認識呢?
自幼師承父親 製作大頭佛
陳澧祥(Paul)是本港唯一製作大頭佛的人,他從小便跟爸爸陳彬學師,更見證大頭佛在香港的「變遷」。「個公仔無雙下巴,於是爸爸就加大咗個雙下巴,等佢笑得開心一啲,鼻都加大咗,加完之後就做咗呢一個模型。」這個港式大頭佛更是全人手製作,每個細節也是獨一無二。
大頭佛愈來愈少見
可惜隨時代變遷,舞獅時都增設了樓台、跳樁,令大頭佛更被邊緣化,變得不再起眼。而現在減省人手的大潮流下,大頭佛這角色亦無奈地被刪去,只會在一些大型節日例如天后誕,需要很多隻獅子參與慶典時,大頭佛才有機會出場。
移民後停製作 回流後再開班授徒
回想當初,Paul大學畢業後沒有再跟爸爸一起製作大頭佛,反而做了公務員,當上教署督學。之後於1996年舉家移民去美國,爸爸也將製作大頭佛的工具轉贈他人。直至2010年回流返港後,一個偶然機會Paul在學校開班教授同學製作大頭佛,從此他便遊走不同中小學、社區中心,把這門傳統手工藝傳揚開去。
推廣有難度 全因一個「佛」字
「每當聽到大頭佛,所有教會學校都會拒諸門外!」Paul無奈地說。在推廣大頭佛這條路上,原來最大困難正是大頭佛的名字裏的「佛」字。由於與教會學校的宗教理念大為不同,因此校方會拒絕讓Paul到校推廣。為了突破困局,Paul便想出把大頭佛改名為「開心笑臉」,成功將手藝帶入各間教會學校裏。
自創迷你大頭佛
除了名字令推廣上有難度之外,也因為大頭佛的體積較大,不便收藏,令很多學生在完成作品後不知如何是好。於是Paul又發揮了香港人「諗橋」的精神,按照原來的大頭佛,創出和拳頭差不多大小的迷你大頭佛,同時更將迷你大頭佛「Emoji化」,讓學生加添自己的創意在內,「有啲係苦笑、有啲滴汗、有啲成個面都塗黑,因為佢內心唔開心,於是將佢畫出嚟。」
冀把大頭佛精神傳揚開去
「大頭佛喺我嘅形象入面,都係一個開心笑臉!」Paul很希望同學在製作大頭佛時,可以感染大頭佛開心正面的能量,所以他常對學生說,「盡量將笑臉畫得開心啲」。
今集《港。故》用7分鐘,和大家一齊「搞出個開心大頭佛」,讓這種正能量在新的一年感染更多香港人。
-------------
《港。故》:東網每周專題習作,講故事、講香港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