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乃百病之源 學會倡改名為「肥胖症」

20190226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肥胖可導致不同慢性疾病。
肥胖影響外觀,但不少人忽略對健康的影響。香港肥胖醫學會在去年10月9日至22日期間,訪問1008名18歲或以上人士,發現只有分別34%和25%的受訪者知道是以BMI(身體質量指數),和腰圍作為指標,最多人(43%)認為是以磅數作準。而所有受訪者當中,33%的女受訪者以個人感覺作判斷肥胖的準則,男受訪者有20%人以個人感覺作準則。
學會指,世界衞生組織在1997年已將肥胖列為疾病,但有71%人不知道世衞已定義肥胖為疾病,故學會提倡將「肥胖」正式改名為「肥胖症」,以醫療角度出發減低因肥胖而致的健康風險。調查又指,42%人曾經減肥,有85%人曾以節食、改變飲食習慣或做運動減肥,其他人會購買減肥產品、光顧纖體美容中心、做減肥手術等。
對於肥胖症可導致的疾病,一半受訪者知道會導致糖尿病,46%人認為會致高血壓,但只有分別16%和13%人知道會致高膽固醇和中風,其他疾病如腦血管疾病、脂肪肝、關節炎則只有7.6%或更少人認知。身兼學會會長的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周振中認為,適當的藥物治療可幫助減重,研究顯示一種GLP-I RAFC類針劑可顯著及持續地幫助減輕體重,配合低熱量飲食和運動,研究顯示可以令92%患者的體重下降,而副作用亦較其他藥物少。
馮先生現年49歲,他在2010年被確診糖尿病,亦出現血脂紊亂和脂肪肝,因任職運輸業的關係,工時長,沒時間運動,三餐均外出用膳。他在2014年參與GLP-I RAFC類藥物及臨床藥物研究計劃,增加飽肥感,「食半盒飯就飽」,血糖值受控,由13至14,下跌至4至5,一年後體重由220磅下跌至176磅。
學會副會長、內分泌及糖尿病科專科醫生楊鐸輝表示,肥胖是「百病之源」,與多種慢性病息息相關,例如可導致心血管疾病、癌症、二型糖尿病、退化性膝關節炎等等。周認為,政府應做宣傳和教育,令市民重視肥胖的健康風險。市民在日常生活亦應注意飲食,例如避免進食太多糖分及高熱量的食物及飲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