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夢遊患者直系親屬 患柏金遜風險高最多6倍

20190319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柏金遜症有家族遺傳傾向。
柏金遜症有家族遺傳傾向,可望提早20年介入處理。中文大學醫學院進行的全球首個有關前期柏金遜症重要症狀「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的研究發現,柏金遜症可能有家族遺傳傾向,「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即老人夢遊症患者的直系親屬,患柏金遜症及其他腦神經系統退化疾病風險,比一般家庭高最多6倍,而追蹤初期症狀可提前20年介入處理該病症。
研究於2014年至2017年誰行,共招募102位患老人夢遊症的病人和89位健康人士,與791位他們的40歲以上直系親屬,包括父母、兄弟姐妹和子女,用問卷、臨床評估如運動功能、視覺及嗅覺、自主神經測試、會談、多導睡眠圖測試等方法研究,發現此類病人的直系親屬即使未被確診患病,也較多出現早期腦退化特徵,包括便秘、即每周少於2次大便、糞便呈粒狀兼較硬,輕微運動遲緩,及嗅覺遲鈍、零星老人夢遊症症狀。
若老人夢遊症病人的直系親屬平日生活習慣無改變但卻出現便秘,同時排除大腸癌機會,又比同齡人士運動遲緩,或自己測試5秒單手開合少於15下,有機會是高危一族。中大指,有研究發現腸道細菌是患老人夢遊症及腦退化其中主要原因,未來照腸鏡或是一種診斷此症的方法,而現正進行800人、腸道微生物與老人夢遊症的研究,最快2021年有結果。
中大醫學院表示,香港目前約有1.2萬名柏金遜症患者,而「快速眼動睡眠行為障礙」是該病其中一個重要臨床前期症狀,患者在快速眼動期睡眠、即發夢期時會作出與夢境一致的暴力行為,如拳打腳踢、說夢話的頻率比以前高及激動、夢境緊張刺激、有驚嚇性,令自己或枕邊人受傷。
院方建議患者及早求醫,移開床頭所有雜物、包起有角位置、床邊四周圍加床褥、或者睡地上,勿將自己綁起或自製安全帶。有國際研究指,90%患者會在發病後5至15年出現柏金遜症及認知障礙等問題。惟老人夢遊症無根治藥物,但約60至80%患者的夢境動作通過藥物治療得到良好改善。
中大指,腦退化分6個發病期,目前無有效的腦退化病症治療方法,主要是因臨床病徵出現時,已錯過治療最佳時機,而老人夢遊症提供重要時期,及早診斷或治療柏金遜病,透過運動、改善情緒和睡眠、腸道微生物環境或疫苗,以預防或延遲腦退化。最新研究今(19日)在國際權威腦神經期刊《神經學誌期刊》(Annals of Neurology)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