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網透視:點解要翻土先播種 校園農耕悟學習真諦

20190323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學生捲起褲管、穿上小水鞋踏入水田裏踩泥。(何量鈞攝)
求學不是求分數,校園不單能提供書本知識,也能透過農耕實務,教育學生建構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探索學習的意義。大埔有學校自發開設2萬平方呎的田園,設立水稻種植的藝文課程,讓學生化身小農夫落田耕種,體驗粒粒皆辛苦的滋味,從而培育出堅毅、有責任感的價值觀。
艷陽高照的正午,原本靜靜享受「日光浴」的水稻田,突然被一隻隻小腳踐踏攪和而變得熱鬧。「小心唔好踩到小蝌蚪啊!」這群大埔舊墟公立學校(寳湖道)的小三學生在校內正進行1小時的水稻種植課,採訪當天是進行踩泥的工序,他們捲起褲管,穿上小水鞋踏入水田裏,由真正農夫擔任的校務助理從旁指導。學生努力踩鬆泥土,好讓之後播種插秧能更吸收養分,即使踩泥時濺起泥漿弄髒褲子也不顧,一步一步地完成作業。
校長徐俊祥表示,這片超過2萬平方呎的農田,原本是填海時遺留在校舍旁的閒置土地,校方不忍任其荒廢,於2004年成功向政府申請短期租約形式租用此地,並發展成農耕教育基地,除了設水稻田外,每班亦有「班田」種植粟米、生菜等蔬菜,又與社區組織合設生態池及長幼共耕農田等,讓區內長者與學生協作耕種,在過程交流互動,並讓學生在此學習常規課程中未能提供的額外知識。
憑着坐擁農田的地利,徐俊祥指,自2013年起,學校向優質教育基金成功申請約200萬港元撥款,設置一套小學一至六年級的藝文課程,其中三年班為水稻種植項目,學生需要經歷踩泥、播種、培苗、插秧及收割等工序,從實體農耕中悟出學習的真諦。「現時學校普遍注重成績,學生對學習無歸屬感,唔明白點解要學習。我哋希望透過農耕可以建構學習的意義,點解要翻土先可以播種?動植物點樣共處?其實知識就在身邊。」
剛完成半小時踩泥工序的小三學生李芯柔,雖滿頭大汗,但依然笑容滿面地向記者表示不辛苦。從水稻種植課中,她學懂了原來泥土踩得愈鬆,就更易讓稻苗插得更深,吸收更多營養。她期望夏至時能收穫飽滿的大米,分享給校長及家人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