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射燈:港府視人命如草芥 待醫護如機器

20190419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單是今年首4個月,每月爆出至少1宗矚目的醫療事故,天怒人怨。
隨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持續,社會對醫療的需求有增無減。沉重的醫療負擔下,加上公院人手不足,醫療事故不斷。單是今年首4個月,每月爆出至少1宗矚目的醫療事故,最新1宗是1名老婦因心臟問題及肺部感染,年初進入伊利沙伯醫院醫治,醫護人員涉嫌沒及時發現病人呼吸管鬆脫、延誤施救的黃金時間,導致老婦失救亡。外界批評,醫療亂象反映醫管局管理不善,視基層人命如草芥,待醫護人員如機器。天怒人怨,在香港政府管治下,本港的醫療問題已「病入膏肓」。
醫管局設「早期事故通報系統」,系統規定醫院須於24小時內,呈報醫療風險警示(SE)或重要風險事件(SUE)。過去1個年度,即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醫管局共通報105宗事故,包括22宗SE及83宗SUE。SE中包括10宗進行手術或介入程序後,於病人體內遺留工具或醫療物料;7宗病人自殺個案;2宗搞錯病人身份或於錯誤部位施行手術;1宗妊娠死亡個案;餘下2宗分別是擄拐嬰兒事件及其他個案。
醫管局同期呈報83宗SUE,即醫護人員及時察覺並糾正,未對病人造成永久傷害或導致死亡的事件,分別涉76宗藥物事故及7宗錯誤識別病人身份個案。
至於去年1至10月,醫管局接獲醫療事故申索個案共81宗,九龍西最多,佔20宗。2015年至去年10月底,共有445宗醫療事故申索個案,其中65宗達成庭外和解及調解中和解,連同3宗調解和解個案,賠償總額5042萬港元。
在今年首4個月,每月至少有1宗醫療事故被爆出,涉及伊利沙伯醫院、屯門醫院、瑪嘉烈醫院等。除了本月初爆出、涉及1名老婦的醫療事故外,今年1月瑪嘉烈醫院公布1宗醫療風險警示事件,60歲男病人患社區性抗藥性金黃葡萄球菌壞死性肺炎,1月9日肝酵素上升,需抽取活肝組織作化驗。抽取活肝組織前最少24小時應停止注射抗凝血藥,惟瑪嘉烈醫院如常為病人注射抗凝血藥,病人其後出現失血性休克,腹膜大量積血及右肝葉出血,最終不治。
公院「斷錯症」的情況亦屢見不鮮。去年9月因胃痛及胸骨痛往屯門醫院急症室求診的男病人,被「只係用幾分鐘」看症的當值男醫生斷定患上便秘而處方瀉藥。男病人病情未見好轉,至12月更出現嘔吐及持續肚痛,再度求診時經內窺鏡檢查後竟發現已是胃癌第二期,需即時進行手術切除大半個胃保命。
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表示,隨着本港人口老化,長期病患者數量增加,未來對公營醫療服務的需求將持續上升。他指,政府除了應增加醫護人手及床位外,亦可考慮更多公私營合作計劃,改變現時醫療為主的服務模式,「應該推行以社區為本、預防為主嘅策略,等市民可以預防,或者喺病患初期發現,減輕對醫療體制嘅負荷。」
時事評論員陳雲生批評,醫療亂象反映醫管局管理不善,而放寬海外醫生來港執業資格的進程亦受阻,再加上醫護人員增長遠追不上人口增幅,香港的醫療陷入困境,難有出路。他又指,本港人口增長迅速,除了內地人外,亦有南亞人湧港,加重本港的醫療負擔,「依家醫護人員同埋病人的矛盾亦都好大,病人好容易就發醫護人員脾氣,呢種風氣下,令到醫護人員壓力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