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食水未入屋已流失 團體建議調整水費結構

20190606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研究所建議調整水費結構,同時推廣智能水錶科技。
香港常有爆水管與漏水事故,水資源情況令人關注。思匯政策研究所今日(6日)發表水資源管理政策現代化報告,點出香港用水量過多及水費分級制度過時等問題,更批評因政府水管滲漏等多個因素,導致33%食水未送到家庭用戶水龍頭已流失。研究所建議,政府應調整水費結構,同時推廣智能水錶科技。
研究所資深學人李煜紹表示,根據國際水協會最新數據,香港每日人均用水量達217公升,高於全球平均水平近1倍。他又指,即使東江水及生產成本上漲,但現行水費制度由1995年起從未更改,當中每級門檻是根據平均家庭住戶人數制訂,現時首12立方米是免費,李認為應收緊至首9立方米免費。
他以3人家庭為例,若按用者自付原則調整水費結構後,每4個月的收費會由255港元,增加1.4倍至622港元。他強調,水費結構調整並非需要一次過完成,可分階段進行,而當局亦應考慮為低收入家庭提供政策支援。
李批評,若只計算政府和私人水管滲漏,則佔食水流失的23%,認為早年水務署更換政府水管未能解決全部食水滲漏問題,如大廈中的食水喉出現滲漏,食水同樣被浪費。他建議政府進一步推廣更換智能水錶,實時監控用水和數據傳輸,並讓住戶透過手機等裝置得知用水量。
研究所高級顧問陳琦建議政府應調整現行目標,將水管滲漏率從15%減低至8%,從而節省7290萬立方米淡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