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東:調理方法各異 痛經類型要分清

20191118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天氣寒冷時,女士們需注意下肢保暖,否則或加劇經痛。(資料圖片)
天氣逐漸寒冷,愛穿短裙的女士們最好注意下肢保暖,否則受寒邪入侵,經痛或加倍發作。中醫認為痛經是子宮氣血循環不暢或濡養不足引起,當中保暖不足或喜好生冷食物致寒邪侵襲,更加劇氣血循環受阻,令痛經更劇烈。秋冬季節要調理令人痛不欲生的痛經,中醫認為要先分清痛經的類型,由於成因或症狀各異,調理方法亦有分別。
註冊中醫師何慧潔表示,中醫認為痛經與子宮、沖任氣血循環不良有關,當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另一成因是子宮失於濡養,不榮則痛。她指痛經並非只有簡單的一種,通常分為幾種類型,本港女性最常見是氣滯血瘀型。由於生活或工作壓力大,導致休息不足,損傷肝臟,令肝氣鬱結形成氣滯及血瘀。此類型的痛經通常伴有頭痛及情緒化症狀,經期前或量多時特別感痛楚,當月經來潮後,痛楚反會紓緩。
另一種常見類型是寒凝血瘀,通常由保暖不足或進食寒涼生冷食物導致,令寒氣入侵沖任二脈並寄養,形成氣血凝滯,誘發痛經。此類型者於經前或行經期間會出現劇烈腹痛,亦較畏寒、面青、疲倦;經血顏色較暗紅,多血塊,月經周期較長。另一種為氣血虛弱型,多由休息不足、久病或減肥導致,造成氣血不足,通常在行經後期才有隱隱的痛經,經量少、色淡而稀,經期短;面色蒼白、易倦、失眠及心悸。
上述類型雖均屬痛經,但何指調理方法各異,正是所謂的「同病異治」。氣滯血瘀型可用當歸、川芎、柴胡或白芍等疏肝利氣及活血止痛的藥材調理。寒凝血瘀型則建議服熟地、巴戟天、小茴香及薑黃等溫經、散寒及去瘀。至於氣血虛弱型則需補氣養血及和中止痛,例如北芪、黨參、大棗及炙甘草等。何指部分人是多種體質混合,藥材或需因應體質使用。
除了中藥調理,何指可用艾灸治療,在天樞、關元穴、足三里或腰骶部穴位施行,有溫經通絡、活血止痛之效,來經前一周治療可紓緩痛經。何說,秋冬季節除了注重下肢保暖免受寒氣入侵,來經前4天一定要戒凍飲或生冷食物。寒凝血瘀或氣滯血瘀型的痛經者,腹痛難耐時可平臥並用暖水袋置於小腹或腰骶,可減緩痛楚。
※有你最關心的醫健資訊,請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