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前唐樓「大三巴式保育」捱轟 市建局:活化非追求原汁原味

20191208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位於上海街及亞皆老街交界的唐樓建築群項目已於上月完成保育及活化工程。(市建局網頁)
市區重建局11年前起活化上海街與亞皆老街交界的11幢唐樓,但當中8幢獲評為二級歷史建築的戰前騎樓式唐樓,只獲保留其朝向上海街的騎樓立面,遭保育團體炮轟是「大三巴式保育」。市建局行政總監韋志成今(8日)發表網誌解釋,項目的建築物結構已達壽命極限,活化並非單純追求「原汁原味」地保留舊建築。
韋志成指,位於上海街及亞皆老街交界的唐樓建築群保育活化項目「618上海街」,已於上月完成保育及活化工程,同月月底開放,用作商業及文化藝術用途。該項目將由市建局管理和營運,大樓內的商業部分大致完成招租,部分完成內部裝修的商戶已在試業,餘下商戶會在未來數個月陸續開業。
因應外界對該項目的保育方式有意見,韋指該項目由14幢戰前及戰後唐樓群組成,當中10幢戰前騎樓式唐樓群建於1920年代,另外4幢建於戰後的1960年代戰後,市建局於2008年開展項目時,已進行了廣泛公眾諮詢,結果大部分人支持在保存唐樓群原有的建築特色之餘,亦應讓建築群活化再用,成為社區資源。
韋表示,該局為項目做結構勘測時,發現建築群的老化程度非常嚴重,住宅單位普遍被分成多間劏房出租,天台有一些懷疑違例的天台屋,樓宇出現嚴重漏水和鋼筋銹蝕,已達其結構壽命極限。
他又指,該局當年邀請了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學部主任李浩然,為該項目活化提供建議。他引述李指,「原汁原味」的保育模式,一般適用於考古遺址或重要的文化遺產,例如宗教建築、宮殿、政府主要建築物等;至於唐樓群屬具活化再用潛力的實用性建築,除保存建築特色,更重要是盡量恢復其實用功能。
韋志成稱,上星期他邀請了李參觀該項目,對方表示該項目是香港進行保育活化唐樓的良好範例,上海街唐樓群最重要的歷史元素在於騎樓部分所呈現的歷史街景,項目保留了10幢戰前唐樓群的騎樓部分,以及支撐整排騎樓的13條麻石柱,正好把最具價值的建築元素保存下來。他表示,該局會總結是次項目經驗,並期望在進行中的油旺地區研究用作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