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方式重造渠道仿天然溪澗 提高生物多樣性

20200130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韋永康指出改善工程令水質含氧量有所提高。(林希孺攝)
渠道改善工程過往以防洪及美化為主,渠務署近年欲一併改善渠道生態環境,推出生態改善試驗計劃。其中該署斥資三百五十萬元,首次以「打碎再重舖」河底的方式,使大埔下林村河渠道得以形成池塘和淺灘,模仿天然溪澗環境。該署工程師指計劃有助提高渠道的生物多樣性,「上述河道於工程後就出現具保育價值的蒼鷺及北江光唇魚!」
渠務署土地排水部工程師葉沛璣表示,署方早年在生態改善試驗計劃下選出約十個試點,目前大埔下林村河、洪水橋明渠及粉嶺麻笏河等已完成改善工程;下一個試點定為錦田河背水道,預計半年內動工。葉提到署方近年首次於大埔下林村河,試將其石屎河底打碎,再重舖大小不一的石塊,為渠道打造河曲及形成池塘,促進沖積物積聚,為水生動物提供必要的棲息地。上述工程於二○一七年完成,署方於完工後再作一年的生態監察工作,發現渠道出現更多具保育價值的雀鳥及魚類。
要改善渠道並非每次都要「大陣仗」打碎河底,計劃下另一試點洪水橋明渠就以加插導流裝置方式,將直綫水流形成彎曲路綫,從而減慢水速,為水生動物營造棲身環境。署方前年動用一百萬元,在上述約三百三十米的渠道設下了三十二個由植物組成的導流裝置。有份設計裝置的理工大學土木及環境工程學系教授韋永康指出,過往渠道水流太急,魚類根本無法停留及棲息,而改善工程完成後的短短兩周已見成效,水質含氧量有所提高,「渠道隨即出現魚仔及蟹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