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射灯:废策祸港 垃圾成灾 回收不力 远逊日台

20200204
东网电视
更多新闻短片
香港政府回收政策远逊日台,导致垃圾成灾。
垃圾围城!东网昨天(2月3日)独家踢爆废塑胶洋垃圾有入冇出零监管。然而,香港回收率长年偏低,环保署最新数据显示,人均垃圾量创10年新高,回收率却连年下跌。反观邻近的日本及台湾,设有完善法规及配套,市民严格执行分类回收,多年来回收率均位居世界前列位置。环保界人士促港府参考邻近地区的成功例子,以垃圾征费、生产者责任制及增加本地回收出路等方法,推高本地回收率。
东网发现过去1年本港废塑胶进口及转口数量存在误差,自2018年起,废塑胶进口量比转口量高出近倍,即几乎有一半进口本港的废塑胶消失,恐已送去堆填区。
根据2018年香港固体废物监察报告显示,都市固体废物人均弃置量为每日1.53公斤,较2017年的1.45公斤为高,即使撇除山竹的影响,人均弃置量每日亦达1.5公斤,是自2009年以来的新高。至于都市固体废物的回收率同样录得连续数年的下跌,由2014年的37%,逐步下跌至2018年的30%。
东网记者巡查多区,发现市民回收意识偏低,有可回收的废物,如胶樽、玻璃樽等,被随处丢弃路旁,部分更被直接丢进垃圾桶,与食物残渣等混杂在一起,难以再回收再造。
香港回收成效差强人意,反观不少邻近地区就成功得多。其中,台湾于2006年起全面推行垃圾强制分类,规定市民将垃圾分为“资源垃圾”、“厨馀”及“一般垃圾”3类,并分别送至资源回收车、垃圾车加装之厨馀回收桶以及垃圾车,如发现违反者将处以1,200至6,000元新台币(约300至1,500港元)之罚款。
相关政策推行后,当地回收率随即提升,根据台湾行政院环境保护署的资料,2009年台湾的资源回收量较2005年增加逾76%,厨馀回收量更激增逾1.4倍,整体垃圾清运量则减少26%。及至2018年,当地的垃圾回收率已高逾60%,位居世界前列。
日本的回收成效亦相当高,因当地政府对回收有极其严格要求。虽然不同地区的垃圾分类会略有不同,惟主要分为可燃垃圾、不可燃垃圾、大型垃圾及可回收物4类,居民须按规定于指定日子,把特定类型的垃圾丢弃到垃圾收集点,而每1类垃圾都有指定的垃圾袋。如市民没有依规定分类,垃圾将不会被收走,继续被放置在收集区等待丢弃者重新整理,如果无人认领,环保部门职员更会去调查是由哪一家人所丢弃。
一旦有人违反相关法规,将受到严厉惩罚,如在垃圾收集区乱扔垃圾,根据《废弃物处理法》,违者将被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并罚款最高1,000万日圆(约71万港元);如违反者是企业,罚款额将更高。于日本工作逾2年的港人阿颖坦言,日本的回收政策远比香港完善,“香港回收真系好随便,唔怪得长年个回收率都偏低。”
环保团体绿色力量副主席文志森表示,港府推行废物回收工作至今已20多年,近年回收率一直未有明显提高,认为已步入“樽颈位”,建议政府参考日本及台湾等例子,透过立法等方法,增加诱因鼓励市民回收,“垃圾征费可以令市民有经济诱因去回收,另外过往有好多回收商将回收物当垃圾丢弃嘅指控,政府都应该重建市民喺呢方面嘅信心,同埋增加本地回收嘅出路,多管齐下先可望推高回收率。”
绿惜地球总干事刘祉锋则建议,除用家自付外,政府亦应考虑推行“生产者责任法规”,由生产商负责推动回收工作,“例如饮品嘅胶樽或者玻璃樽咁,可以由商家以按樽等嘅方法,增加回收率。”
议员郭伟强则批评,现时港府在回收工作的配套、宣传及教育均未完善,建议当局加强社区教育,并建立恒常的回收机制,鼓励市民加强回收,“例如每个星期某一日就回收胶樽,等市民可以建立回收的习惯。”
环保署回覆指,因近年外围回收市场持续不景气,加上周边地区收紧进口管制政策,影响本港回收量。发言人指,该署一直参考其他地区减废和回收的经验和做法,但不同经济体对都市固体废物及弃置运作可能存在不同定义,因此不能把香港的统计数字与其他地方作直接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