倉鼠實驗有助研發藥物疫苗 袁國勇倡發病7日轉二線隔離治療

20200331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袁國勇指動物實驗顯示,倉鼠發病7日後病毒量開始下降。(李華輝攝)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各國隨即研製疫苗,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和助理教授陳福和帶領的研究團隊今(31日)表示,已發現及建立對病毒高度敏感的倉鼠動物感染模型,牠們染疫後出現徵狀及康復過程與人類相似,相信對疫苗和抗病毒藥物研發具有重大意義。袁指,實驗結果顯示第7日屬病毒轉捩點,病毒量開始下降並產生抗體,未來若隔離設施不足,可考慮發病7天的年輕及健康患者轉到二線隔離病床。
袁指出,病毒須透過名為ACE2的受體入侵人體,內地科學家早前曾分別以恒河猴及基因改造老鼠建立動物模型,惟老鼠體內病毒受體與人類不同,即使植入人類ACE2後,亦未必是最有代表性的模型,港大團隊用黃金敍利亞倉鼠(Golden Syrian Hamster)做實驗。
陳福和指,團隊自2月起使用37隻倉鼠,絕大部分倉鼠染疫首7日情況較嚴重,出現肺葉出血及呼吸困難等症狀,其鼻腔、氣管及肺部含高病毒量,其後逐漸康復。不少倉鼠染疫第7日起體內出現高含量中和性病毒抗體,並維持至第14日。團隊曾把康復倉鼠的血清,注入健康倉鼠體內,並再次進行病毒實驗,發現曾注射血清的倉鼠病毒量大減10倍。袁國勇表示,有理由相信疫苗面世後將具同樣作用。
另外,團隊又把8隻染疫倉鼠放入不同籠內,並於翌日放入一隻健康倉鼠,發現屬密切接觸者的倉鼠雖無病症,但體內病毒量與染疫倉鼠相同,傳播率高達100%。袁坦言,實驗最大挑戰是要與時間競賽,加上本地甚少實驗室採用這種倉鼠,難短時間大量購入。
袁國勇又指,本地病毒測試數目不足,未有為輕微病徵的社區患者作測試,當中部分或在社區播毒多時,情況不太樂觀。他又指,第7天病毒量下降,如第一線及第二線隔離設施都不足,可考慮動用駿洋邨或亞洲博覽館等檢疫地點。
《香港疫慌》專頁: http://hk.on.cc/fea/hkdis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