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研究證上消化道出血患者 內鏡檢查非愈快做愈好

20200413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研究證內鏡檢查非愈快做愈好。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是常見的急症,惟國際仍未就再出血或死亡風險較高的患者,是否須在會診後的數小時內進行緊急內鏡檢查達成共識。中文大學最新研究發現,接受診症後6小時內,與6至24小時才進行內鏡檢查的患者,兩者在30日後的死亡率、再出血率,及住院日數中位數均無明顯差別。研究亦指出,患者在進行內鏡檢查前接受胃酸抑制治療,可有助減少對內鏡治療的需求。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症狀包括嘔血及黑糞等,醫護人員可透過進行內鏡檢查找到出血源頭,並對慣性出血的病變組織進行止血治療,以減低再出血的風險和施行手術的需要。中大研究團隊於2012年至2018年期間,將516名再出血或死亡風險較高的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分別於接受診症後6小時內或6至24小時進行內鏡檢查。
研究結果發現,6小時內接受緊急內鏡檢查的患者30日內死亡率為8.9%、再出血率為10.9%,住院日數中位數則為5日;6至24小時進行內鏡檢查的患者死亡率則為6.6%、再出血率為7.8%,住院日數中位數同樣是5日。
團隊亦分析了患者接受內鏡檢查的時間與他們再出血及死亡風險的關係,結果顯示於日間(早上6時至下午5時59分)與夜間(下午6時至翌日早上5時59分)接受內鏡檢查的患者,其再出血和死亡的百分比沒有顯著分別。
負責領導此項研究的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系主任兼姚連生外科講座教授劉潤皇表示,醫學界一直普遍以為,愈早為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進行內鏡檢查,治療效果便愈好,但今次研究發現即使患者在會診後6小時內接受緊急內鏡檢查,其死亡率、再出血的發生率、及住院日數,都與6至24小時內進行內鏡檢查的患者沒有明顯差別。
他又說,在診症後6至24小時內進行內鏡檢查的患者,由於在檢查前等待的時間較長,接受了較長時間的胃酸抑制治療,令反覆出血的潰瘍數量減少,相信在內鏡檢查前抑制胃酸有助減少對內鏡治療的需求。
研究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食物及衞生局的「醫療衞生研究基金」資助,研究結果並不適用於因上消化道出血情況非常嚴重,而必須立即進行內鏡檢查的患者;以及消化道靜脈曲張引致出血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