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日報A1:公院專科重開無期 病人十年未換到骹

20200414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新冠肺炎疫情令公營醫療系統服務超負荷,醫管局二月起大幅削減專科門診覆診或預約手術等非緊急服務。何謂非緊急服務對病人就因人而異,有嚴重坐骨神經痛的病人原本二月初做手術,卻因疫情延期半年,近日更小便失禁,私家醫生評估再推遲手術有機會永久癱瘓。疫情對骨科病人打擊尤甚,不少已輪候換關節手術近十年的病人要再經歷遙遙無期等候,有骨科醫生呼籲政府資助病人到私家醫院治療。有議員批評醫管局是否要公院病人「等到死都未醫到病」。
公立醫院專科門診的穩定新症輪候時間以年計,骨科最嚴重,在疫情襲港前,即截至去年底,港島西聯網的穩定新症平均已要等近三年半才見到醫生,其他聯網也要等逾兩年。若骨科病人要換關節,情況更惡劣,除了要排專科門診,亦要再排手術隊,以積壓最多等換關節病人的新界西聯網為例,病人前後至少要等七年半才做到手術。內科及眼科輪候時間亦嚴峻,穩定新症要等至少三年。
六十七歲的的士司機彭先生患坐骨神經痛多年,因脊椎神經線受壓,四肢無力,尾椎至胸口經常有如針刺般劇痛,連坐着都難以忍受;他肌肉開始萎縮,無法走路,數月前更有小便失禁,如廁及洗澡都要太太幫忙。他指原本排期二月在威爾斯親王醫院做手術,但醫院在手術前一晚來電通知他手術要取消,並延至六月覆診,至於手術期仍要待覆診後評估,六月的覆診期會否再被延期,仍是未知數。
彭先生直言受坐骨神經痛折磨的痛楚,「簡直一日都嫌多」,手術延期對他整個家庭都是噩耗,「太太辭咗清潔份工照顧我,我又返唔到工,屋企已經冇收入」,加上痛症纏身,每日生活如地獄煎熬。他只能靠止痛藥緩解,忍無可忍時就到急症室打止痛針。他日前花一萬元到私家診所檢查,獲告知神經線受壓嚴重,再拖有機會連動手術亦無法改善,要一世坐輪椅,「但我哋呢啲窮苦人家可以點?個手術私家做要廿萬,依家手停口停,惟有繼續排期。」
此外,左腳十字韌帶斷裂的梁先生,二月於公立醫院照磁力共振後,原於三月尾覆診,但卻因疫情推遲到六月,公院亦無法告知何時可做手術。梁先生指平日連走路都困難,無法長時間站立,傷口亦痛楚難當,憂影響工作,心情十分沮喪,盼公院盡快恢復專科門診服務。
骨科專科醫生黃仕雄表示,疫情期間公院不少骨科手術都已暫停,只保留骨折、腫瘤或外傷手術等緊急服務。他指過去兩個月收到不少公院等候換骹的病人求醫,「佢哋好多嘅排期已經就到,但因為疫情全部停晒,仲要唔知停到幾時,係無了期地等。」據他了解,私家醫院多了兩至三成骨科手術需求量,但他指一般骨科手術平均要十多萬元,非每人都負擔得到。他建議政府可資助換骹病人的人工關節費用,又或者在部分非龍頭醫院重啟部分預約手術,解病人燃眉之急。
醫管局二月中起削減非緊急服務,包括延後大部分預約手術及檢查,如例行內窺鏡、腸鏡、氣管鏡檢查及心臟檢查;專科門診覆診有一半需延後;專職醫療門診及普通科門診覆診亦削減。維持的緊急服務只有迫切癌症手術、必須的癌症檢查、急性出血、通波仔手術及自然分娩等。受影響患者會收到延期通知,一般延後數月,但不少人並無收到確切的覆診日期。醫管局日前表示,會因應疫情研究逐步恢復非緊急服務,但未有時間表。
議員郭家麒批評,本港現今醫療體系變得不堪入目,回歸前港府極重視公營醫療質素,醫療開支佔國民生產總值一半,病人最長只需等一年便能得到適切治療,讓本港當時的醫療質素享負盛名,但觀乎回歸後數屆政府忽視醫療的重要性,大刀削減醫科生的名額,人口老化下醫療開支竟不增反減;公院服務輪候遙遙無期,形容病人可能「等到死都未醫到病」。
更多新聞,請瀏覽東方日報網頁:
《香港疫慌》專頁: http://hk.on.cc/fea/hkdis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