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大研新幹細胞治療柏金遜症 較傳統治療少致癌風險

20200521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浸大發明一種新的幹細胞療法治療柏金遜症,較傳統療法少致癌風險。(浸大提供)
柏金遜症是常見的腦神經退化疾病,60歲以上長者是高危一族,香港浸會大學發明了一種新的幹細胞治療,研發出可刺激神經幹細胞分化成神經細胞的納米結構,並利用老鼠進行實驗,發現把這些神經細胞移植患病老鼠身上後,會長出新的細胞取代受損的神經細胞,較傳統幹細胞治療更安全,且令柏金遜症狀逐步改善。
浸大表示,柏金遜症成因是腦幹內一個稱為「黑質」的部位出現多巴胺神經元退化,未能產生足夠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導致身體活動和運動功能受損,常見症狀包括震顫和走路困難。目前此症沒有根治方法,近年的幹細胞療法將幹細胞培養成為新的正常細胞或組織,再移植到病人體內,以取代受損或壞死的細胞組織。不過,傳統幹細胞體外培養方法,有機會增加患上腫瘤的風險。
浸大發明了一種新的納米基質,能誘導神經幹細胞快速地分化為「微型黑質樣結構」,主要由多巴胺神經元組成,能代替腦內「黑質」部位受損或退化的細胞。浸大物理系副教授黃陟峰表示,此方法只需2星期就可以培養出微型腦樣結構,並大幅降低致癌風險。
研究團隊利用患有柏金遜症的老鼠進行實驗,結果顯示在移植後第8周起,所有老鼠的病況均有改善。到第18周,多巴胺神經元重新出現並廣泛分布在老鼠大腦移植位置周邊,且沒有長出腫瘤。相反,沒有得到移植的老鼠對照組,病況則毫無改善。團隊認為此新方法有望治愈人類柏金遜症,將來更有望治療其他不治之症,包括阿茲海默症和某些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