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指銀齡夫婦衝突源於不明感受 結婚30年可為一包蝦片嗌交

20200812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李彥臻(右二)指銀齡夫婦的離婚率很高,他指部分參與計劃的人士已接近破裂。(受訪者提供)
香港銀齡婚姻狀況較少被關注,據統計處2018年的資料,40至54歲離婚人士數字由1991年至2016年按年遞增。有團體在一項調查發現,最多50歲以上的已婚人士認為衝突來自伴侶不明白自己真正的感受,以及伴侶放太多時間在手機。有夫婦結婚30載,仍因食零食而引起爭執,有負責人指夫婦結婚多年後,生活變得形式化,要多發掘共同興趣,以及增加情感與精神上交流。
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在去年8月至12月期間,以網上問卷形式訪問了213名50歲以上的已婚人士,受訪者以1至5分來為夫婦二人之間的衝突評分,5分為最普遍,發現最常見的衝突為伴侶不明白自己真正的感受(3分);伴侶多時間放在手機,忽略了自己(2.9分);欠缺溝通(2.8分);欠缺共同興趣(2.7分);性生活不協調(2.6分)。
結婚34年的連氏夫婦,連太指自己現時仍有半職工作,喜歡透過吃零食來減壓,但由於連先生較追求健康飲食,對於太太飯後拿着一大包蝦片吃便有所微言,「先生會問我剛才食飯不飽嗎?雖然是善意的批評,但我當時即時反應都是好火,覺得先生以為我唔識嘢,係我唔啱。」另外,連先生表示自己需要定期到醫院覆診,連先生希望太太能陪同,但太太則認為可利用時間為先生安排晚餐,連指「喺醫院幾個鐘見到四圍啲人都有人陪,自己就覺得有啲淒涼。」二人在一年前參與一個計劃,每個月會有兩次與其他夫婦分享經歷,讓自己有機會與其他人傾訴,另外亦有4次與社工見面的機會,了解到大家因溝通、不同方式表達愛,引起不必要的誤會,慢慢便減少摩擦。
「賽馬會『恩愛 50+』銀齡婚姻同行服務」計劃主任李彥臻指銀齡夫婦的離婚率很高,他指有部分參與計劃的人士已接近破裂,他解釋因結婚有一段時間的夫婦,以往習慣把專注力放在子女或工作上,現時步入退休年齡,子女或已搬離家,有自己的生活,他們便要把專注力重新投放在對方身上,惟溝通有限,或是停留於家務等形式化對話,便自然少了話題,容易把精神寄託放在電視與電話上。他又指銀齡夫婦亦會出現權力失衡的情況,如男士因過往在工作會把管理模式帶回家。他建議銀齡夫婦要回憶當初拍拖或是結婚初期的二人生活,發掘共同興趣,亦可多加情感與精神上交流。
香港公教婚姻輔導會與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去年起,舉辦為期三年的計劃,協助50歲或以上的銀齡夫婦,減少他們因空巢期、退休及健康減弱帶來的不安,如為情況較嚴重的個案提供婚姻輔導,或是舉辦夫婦可參與的義工活動,或是安排與社工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