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指第三輪基金大縮水難撐經濟 斥政府財赤仍硬推明日大嶼
20200921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受疫情影響,不少店舖收入大減而結業。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本地經濟復甦遙遙無期,政府早前宣布第三輪防疫基金規模僅240億港元,較上一輪激減逾千億港元,中大商學院高級講師李兆波今早(21日)在電台節目表示,疫情下本地部分經濟活動未能重啟,認為第三輪抗疫基金不能夠支撐一段長時間,預料對社會幫助不大。對於是否應繼續進行明日大嶼前期研究等項目,他更表示對計劃有保留,認為現時本地出現結構性財赤,不應在收入來源不穩健時有太大負擔。亦有學者批評政府公帑用得欠精準,「投入10蚊解決問題,有7蚊係浪費」。
李提到,港府恒常收入和支出分別約4000多億港元,賣地收入每年約有1000多億港元,最大的恒常收入來自利得稅,但目前醫療、教育和社福開支難以下調,經濟不好就會受影響,收入不穩健,引致結構性財赤問題。
他認為,政府日後推出保就業措施應具有針對性,令公帑用得其所,建議當局若推出下一期保就業計劃,應作出調整及針對性作出資助。他同時建議推出為期半年的失業救濟金,但強調措施不可作為長期措施,以免出現道德風險,令有人誤以為有政府支援即可以「唔使做」,又認為以半年為期較合理。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葉兆輝批評,政府公帑用得欠精準,認為社福開支大增,而市民的生活質素卻未有顯著改善,貧窮人口亦每年增加,更形容政府「投入10蚊解決問題,有7蚊是浪費」,批評「錢不知去了哪兒」。
葉認為政府未有反思資源是否達成本效益,並以長者醫療券為例,指推行醫療券的目的是希望長者可及早治療,但在資源浪費的情況下,卻被用作購買眼鏡和花膠,反映政府對推行的政策缺乏監管。他又敦促政府考慮政策時要多點同理心,如疫情下考慮如何開放社區或社福設施、改善長者長期留家抗疫的心理健康等。
《香港疫慌》專頁: http://hk.on.cc/fea/hkdise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