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國勇團隊研治潰瘍藥物可抗新冠病毒 藥效較瑞德西韋強百倍

20201012
東網電視
更多新聞短片
一種現時用以治療潰瘍的藥物被發現可降低新冠病毒量。(陳彥婷攝)
新冠肺炎疫情在本港仍舊嚴峻,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團隊,發現一種現時治療潰瘍藥物可用來治療新冠病毒。在動物測試模型中,用藥後其病毒載量明顯較現時廣泛使用的瑞德西偉降低10至100倍,而成本更低至少25%。但由於測驗未進入臨床階段,呼籲市民不要自行購買服用,因過量服食會引起副作用。
袁國勇與港大理學院化學系教授孫紅哲領導的團隊,發現一種臨床常用抗潰瘍藥物枸櫞酸鉍雷尼替丁(RBC),其藥含有金屬鉍,可透過金屬置換機制,剝奪在新冠病毒蛋白質內3個鋅離子,令病毒內一個主要蛋白質病毒解旋酶失去活性,從而抑制病毒的繁衍複製,而且效果不會逆轉。團隊指RBC顯著降低受新冠病毒感染動物細胞中的病毒量超過1000倍。
在金色敍利亞倉鼠感染模型中,團隊把28至30隻感染新冠病毒的倉鼠,分組後分別用上RBC與現時普遍治療新冠病毒的瑞德西韋治療。團隊在倉鼠感染後的24與48小時分別把最高而無用副作用的劑量打落倉鼠鼻甲與肺膜,並在第96小時觀察倉鼠上下呼吸道組織的病毒量,發現以RBC用藥的一組,其肺部的新冠病毒量下降10至100倍,而且RBC治療後,在倉鼠身上的6個生物標識物均有下降,代表使用RBC能幫助其身體回復狀態。團隊其後比較兩者的毒性安全指標,RBC的選擇指數為975,而瑞德西韋的指數則是130,指標愈高代表愈安全,意味RBC毒性低之餘,亦有一定效果。
孫紅哲指,RBC早在1998年時開始使用,有一定臨床效果與安全性,現時研究成果已發表並正申請美國專利,他又指RBC的成本較現時瑞德西韋低四分之一,認為對治療新冠病毒有一定優勢,雖然藥物未有進入臨床程序,但團隊正積極優化,正研究靜脈注射等方式用藥。
港大微生學系臨床助理教授陳福和醫生強調市民不應搶購,因為口服藥物雖被身體吸收有限,但亦會有一定副作用。他又指現時公立醫院正採用干擾素、地塞米松等俗稱「雞尾酒療法」的聯合用藥,但由於以往藥物並不是針對這特定解旋酶,希望配合使用RBC使其出現協同效應,令診治效果更明顯。
《香港疫慌》專頁: http://hk.on.cc/fea/hkdisease